陶瓷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其造型与颜色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更蕴含着彼时古老又丰富的文化。明快的绿釉、瑰丽的唐三彩、经典的黑白瓷……这些颜色背后的秘密你可知道?
陶瓷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其造型与颜色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更蕴含着彼时古老又丰富的文化。明快的绿釉、瑰丽的唐三彩、经典的黑白瓷……这些颜色背后的秘密你可知道?
元代白釉黑花罐
汉时绿釉成流行
有资料记载,在距今3千年前的商代,一种被今人称为“原始青瓷”的瓷器就诞生了,这种青瓷的颜色,并非人为,而是因为胎土中含铁,经高温烧制而发出青色。但也自此,古人们开始走向探索与发现颜色的旅程。
在山东博物馆就收藏了这样的绿色釉作品,在众多文物中,其亮丽的绿色十分夺目。出土于山东高唐东固河的“绿釉陶狗”“绿釉陶鸡”均为汉代作品,是该展厅内年代最早的两件单色釉陶器。
汉人有“视死如生”的观念,陪葬品中包含了人们生前世界的一切,如陶制的建筑楼阁、庖厨、仓房、猪圈、车马等。“与这两件文物一起展出的还有绿釉厨俑、绿釉灶台等”,山东博物馆馆员徐波介绍。
实际上,陶器是早在史前文化中便出现的一种器物,在汉代有突飞猛进的表现便是在陶器上“施釉”,成为釉陶器,也称铅釉陶。“铅釉陶器不宜作为实用器,可能是因为烧成温度低,器体不坚固及铅釉对人体有害”,徐波说。
“铅釉陶是以粘土作胎,以铅的化合物作为基本助熔剂,主要着色剂是铜和铁,在氧化中以700°C左右低温烧成。铜的含量不同,则绿色深浅不一,‘绿釉陶狗’是以铜作为着色剂的绿釉陶,其着色力强,颜色鲜艳,只需烧七百摄氏度左右便可使釉浆薄薄的挂在胎上。以铁为陶器着色剂,铁的含量越高则颜色越深,最终呈现出酱黄、褐、黑等色”,徐波介绍。
据了解,山东、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均有出土汉代绿釉陶器,“绿色釉陶器在东汉时非常盛行,折射出的是汉代美学特征,同时也是古代低温铅釉技术发展的成果。”徐波介绍。
五彩缤纷的唐三彩
汉代铅釉陶的施釉工艺上承商周陶瓷、下启唐三彩,其色彩从一色、两色变成瑰丽多姿的多色,其中的代表就是色彩丰富饱满的“唐三彩”。
“唐三彩在烧制时会在釉中加入铜、铁、锰等,因为铜容易挥发,釉陶器特别是三彩器中颜色的流动性比较大,呈现的色彩深浅不一。烧后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等多种色彩,烧制过程中发生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色彩自然协调,风格独特,如色彩丰富的仕女俑等”,徐波说。
山东博物馆收藏有数件唐三彩。其中一件为“唐三彩双鱼瓶”,整瓶以黄、绿、褐三色相间浸润,呈现出非常美丽的彩色釉。“这件‘唐三彩双鱼瓶’以鱼儿为造型,这种造型在唐代十分崇尚,在民间也是最常用的馈赠品。‘双鱼’表达了连年有余、和谐美满之意”,徐波说。
与这件文物相比,“唐三彩盘”与“唐三彩女佣”色彩则相对规整。“这主要是由于施釉的方法不同,‘唐三彩盘’中的黄色花心,有可能是涂上去的,‘唐三彩女佣’非常端庄,服装色彩丰富”,徐波说。
据了解,唐三彩在唐代主要用于陪葬,全国出土的唐三彩有仕女、乐伎俑、马、骆驼以及生活器物、家畜等类型。唐三彩各种人物的陶俑造型生动传神,富有生活气息,尤以其釉色浓墨重彩、奇异瑰丽。
究其原因,色彩饱满的唐三彩或许与唐代审美观点变化有关。唐代之前,人们大多崇尚素色,而唐代则包容了各种地域文化、外来文化,陶器与瓷器的制作便也形成了丰富多元的特点。
经典的黑白瓷器
“釉陶器低温烧制,胎质松脆、防水性差。”徐波说,而烧制瓷器的温度达到了一千多度,与釉陶器相比,瓷器多为日常用品。
实际上,原始瓷自商代始,历经发展渐由不成熟步到成熟。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制作技术等方面有新提高,“南青北白”是对南北方瓷器格局的总结,北方多为白瓷。徐波介绍,宋代出现了很多闻名中外的名窑,如磁州窑、景德镇窑、越窑等以及“五大名窑”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景德镇窑属南方窑系,磁州窑是属北方窑系,风格独特鲜明。在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黑釉最为著名。”徐波介绍。从展厅内的山东地区出土瓷器来看,两件经典黑白系瓷器具有鲜明的北方地方窑特点,它们分别是宋代“黑釉白线纹罐”和元代“白釉黑花罐”。
“灰白胎体施黑釉,釉不到底。白线纹装饰是山东、河南地方窑的特点。”徐波介绍,瓷器“釉不到底”是因为匠人采用了“蘸釉”的施釉方法,手持器物底部,倒浸釉浆,所以往往器物上部有釉、下部露胎。
“白釉黑花罐”更能展现元代磁州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出土于济南陈家庄的‘白釉黑花罐’通体白底上装饰黑色花纹,肩及腹部用黑彩画上了缠枝菊花,花纹黑白对比强烈。”徐波说。
实际上,磁州窑作为北方民间瓷窑,烧制的陶瓷器多为日常生活中的盘、碗、罐、瓶、盆之类的器具。图案呈现上,多为花鸟鱼虫、龙凤鹿马、市侩景物、童叟仕宦、诗歌词赋等。色彩、装饰方面以经典黑白为主,简洁质朴、素雅纯净。同时,具有水墨和书法技法,创造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艺术,刚劲豪放、潇洒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