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的艺术,在于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的一丝不苟,精雕细琢,方能呈现精彩绝伦的作品。
年逾八旬的老者依旧稳健,细处着手毫不手抖。
造型再小,也要塑造成有灵魂的作品。
它从泥土中苏醒,捏成躯干,塑出形体,灵意油然而发,如春雨,似新芽,不经意回眸,犹见洪荒里抟土成人的女娲。
那是一场关于“唤醒”的仪式。一把篾刀,一块瓷泥,一双巧手,方寸间,是心神的跋涉追诘,平凡中,萃取出绚丽感动。德化的瓷雕艺术正是如此,佛陀拈花,菩萨跏趺,钟馗嗔目,关公捋须,捏、塑、雕、刻、刮、削、接、贴……揉进智慧心血,唤醒心中神圣模样。
哪怕只是随处可见的碗、盘、杯、碟、壶,亦是高岭土的涅槃重生。石膏模中注浆成型的器具,在巧手中削去几分顽劣,留下几分圆觉。手拉坯中逐渐成型的,不仅是瓷土,更有创作者的智慧沉淀。装窑与出窑两道工序,隔着上千度的火焰,火焰是另一双“巧手”,泥土的蜕变便在此间。有爱素坯质朴之白的,亦有爱釉水千变万化之美的,每件瓷器都在静候热爱它的主人,每件瓷器都是手间流动的传奇。
到、眼到、手到,指尖的艺术,也是智慧的输出。
瓷花千姿百态,雕刻耗时耗力,需要十足的耐心。
陶瓷绘图,异于平面作画,依据弧度顺势而为,更要小心是否粗细得当、浓淡相宜。
寇富平五十多年的创作时光,令古老的建白瓷成功“复活”;李建水二十余年潜心钻研,让“孩儿红”重现人间;瓷言坊颜松柳的诗意造型,在灵巧的指间流淌……千百年来,德化陶瓷大师们,用手的“语言”,穿梭时空彼此交谈,匠心一脉相承,技艺源远流长,用手创造和传承着神奇的陶瓷艺术,用手演绎出独特的艺术人生。“仅是背影,也能倾国倾城……从何朝宗指间,坠下那一滴畅圆的智水,穿过千年,仍有余温。”诗人舒婷如此惊叹。
走进德化,您也会和诗人一样惊叹于指间的神奇和力量:不仅有陶瓷大师在指尖翻飞的精妙绝伦的艺术,闪烁出德化瓷雕艺术巅峰的耀眼,也有陶瓷工人在指尖承载传统的感动和儿童在“玩泥”中得到传承,传唱着“中国白”故乡窑火兴盛的歌谣。
手拉坯,泥土在指尖转动成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砺刻刀,力求趁手。
小小篾刀,其貌不扬,但匠人用它可雕出万千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