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产区德化 广东 江西 山东 湖南 四川 河北 晋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艺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辅料 卫浴陶瓷 陶瓷机械
 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人物传记>>|
“纸上画瓷”从梦想走进现实

发布:2018-9-15 11:14:28  来源: 江西日报 [字体: ]

 

杨曙光正在创作水墨陶瓷画

  杨曙光水墨陶瓷画作品《瑞雪》

  观众观赏“国粹合璧”——水墨陶瓷画展作品

  传承千年的中国水墨画,从纸上转到陶瓷上,是一代又一代画家和陶瓷工艺师们的梦想。国家一级美术师杨曙光花了40余年潜心研究,独创了“水墨陶瓷画”技艺,实现了将水墨画、陶瓷两大国粹合璧。这究竟是怎样做到的呢?

  远离景德镇,他却很想画瓷

  初秋时分,记者来到宜春,走进了杨曙光的家里,只见屋子里摆着、挂着许多陶瓷作品。《春风》是江苏画家张志安的写意花鸟,用笔酣畅淋漓,枯润相济,墨色层次丰富,充分展现了画家的艺术修养和功力。

  记者惊讶地发现,《春风》既有水墨画的“墨韵”,又有陶瓷的“瓷韵”。杨曙光说,这不是普通的陶瓷绘画,而是在“纸”上画出来的水墨陶瓷画。在瓷上作画不稀奇,“纸上画瓷”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杨曙光今年75岁,给人一种“老顽童”的感觉。为了实现“纸上画瓷”,他花了40余年潜心研究,攻克了水墨画、陶瓷两大国粹合璧的难题。这份执著和努力,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杨曙光是著名的版画家,“纸漏版画”是其发明专利。

  1967年,杨曙光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先后在宜春文化和教育部门工作,却总想和所学的陶瓷专业续缘。他发现,很多同学大学毕业后,因为离开了景德镇而失去了陶瓷绘画的创作平台,无可奈何地从事了其他的美术工作。

  在不具备陶瓷绘画条件下画瓷,是杨曙光一个大胆的设想。

  自“珠山八友”以来,陶瓷绘画方兴未艾,无数的画家涌入景德镇画瓷却很难适应,呆上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留下点作品。杨曙光说,因为在泥坯上或釉面上画画,与在纸上画画是两回事。

  水墨画是国粹,但宣纸水墨画作品易被虫咬、鼠啃,还容易霉变,难以长久保存,而陶瓷长期埋在地底或浸泡在海水中都能保存完好。

  陶瓷绘画的“高门槛”,水墨画的难保存,这两大现实问题困扰着两大国粹的传承与发展。杨曙光觉得,如果能将水墨画、陶瓷两大国粹合璧,对于水墨画和陶瓷艺术的发展,将具有现实意义。

  杨曙光爱钻研,有一股子韧劲,下得了苦功夫。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起,他在研究方向和途径都不明确的摸索中,先后尝试了十几种“纸上画瓷”方法,但收效甚微。

  在一些文化人看来,杨曙光设想的“纸上画瓷”,只不过是旁门左道、雕虫小技,泥坯上或釉面上画瓷才是正道。杨曙光却心无旁骛,咬定“纸上画瓷”的目标,从而立之年研究到了古稀。

  在柴棚间里烧制出水墨陶瓷画

  “纸上画瓷”,听起来很美,杨曙光能把美梦变成现实吗?

  每到深夜,在楼下的柴棚间里,昏暗的灯光下,杨曙光开始用电炉烧瓷,进行水墨陶瓷画烧制试验。因为担心用电炉烧瓷影响居民用电,他只能在深夜做试验。

  “我要做就要一丝不苟。”杨曙光如是说。为了这个“一丝不苟”,他“耗”了7个电炉、3吨多的瓷片和数十年的光阴。功夫不负有心人,杨曙光的水墨陶瓷技艺终于看到了“曙光”。

  2001年,杨曙光在自家的柴棚间里,终于用电炉烧制出了第一批水墨陶瓷画,基本取得了水墨陶瓷画技艺的成功。

  杨曙光水墨陶瓷画技艺经媒体报道后,有多家研究机构想破解而不能成功。然而,杨曙光的水墨陶瓷画技艺研究,并没有就此止步。此后,他又从多个方案中择优定型,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了下来。

  2005年,杨曙光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水墨陶瓷画发明专利,2010年获发明专利授权。从纸上转到陶瓷上,是中国水墨画从有机载体向无机载体的转化,使中国水墨画的艺术价值有了一个了不起的跃升。水墨陶瓷画问世后,杨曙光收到国内外不少要求转让该专利技术的信函和电话,他都婉言谢绝了。

  记者观察发现,杨曙光的水墨陶瓷画技艺,简单地说,就是用特制的颜料在特制的画纸上作画,然后将画作裱贴在瓷器上,用高温烧制成水墨陶瓷画。这项发明有两个“特制”,即特制的画纸、特制的颜料。

  在高温烧制中,画纸瞬间会被烧成灰烬,颜料也会变色。如何让纸上的水墨画,经高温烧制成瓷上画,是一个技术难题。杨曙光要做的,就是攻克这道难关。

  突破纸张颜料印章三大难题

  在无数次摸索实践中,杨曙光使用宣纸、棉纸、皮纸,经过纸张净化、纤维软化、ph值定位等20多道工序,成功地研制成水墨陶瓷画纸。为此,他花了几十年时间进行研究,改进工艺,至今已研制出第八代水墨陶瓷画纸。

  水墨陶瓷画的颜料,既要耐高温又不爆花,也是技术难题。为了破解颜料难题,杨曙光潜心研究,不断改进,每前进一步都是成百上千次的试验,毁掉的试验瓷有好几卡车。2013年,他的水墨陶瓷画烧制成功率只有60%,而且不能承受高温,烧制效果也不佳。

  他将实验室从宜春转移到景德镇,将原材料和工艺更新换代,实现了水墨陶瓷画从低温提升到高温、从釉上深入到釉中和釉下的新突破,烧制成功率也更高,可“非板材烧制”。

  “非板材烧制”是很重要的技术突破。多年来,杨曙光的水墨陶瓷画局限于板材烧制,即类似于瓷板画。他攻克的“非板材烧制”难题,实现了水墨陶瓷画由板材向器皿的延伸,极大地拓展了水墨陶瓷画的应用领域,使其更具推广价值。

  经过杨曙光40余年的技术攻关,“纸上画瓷”已不再是难题。然而,要提升水墨陶瓷画的艺术价值,“印章上瓷”难题也必须破解。俗语有云:“画比龙,印点睛。”中国画讲究印章艺术。

  长期以来,画家的金石印章很难在陶瓷上呈现,只能靠画上去或用丝网印刷上去。杨曙光说,“印章上瓷”困扰了他20多年。一次次的探索,一次次的试验,他让“印章上瓷”逐渐变成了现实。

  杨曙光通过改进印泥和多次烧制试验,最终让盖在特制画纸上的金石印章,能够完好地烧制在瓷器上。水墨陶瓷画“印章上瓷”技艺的突破,解决了篆刻艺术融入陶瓷作品的难题。他说,若干年后,水墨陶瓷画作品的真伪,印章是一个有力的鉴别依据。

  自水墨陶瓷画问世以来,吸引了不少人“尝鲜”。安徽、苏州、山东、山西、广东和中国美院乃至美籍华人,很多画家试用过他的水墨陶瓷画特制画纸、颜料作画,都烧制成了水墨陶瓷画作品。

  每一件水墨陶瓷画作品都是孤品

  工艺美术大师,一般自小直接在陶瓷上作画,其画不是水墨艺术;而国画画家,打小在宣纸上作画,其画不是工艺美术。杨曙光想做的,就是要让国画大师直接进入陶瓷艺术世界,有点像是“跨界融合”。

  除日常工作外,杨曙光深居简出,闭门谢客,将所有的业余时间与主要经济收入悉数“耗”到水墨陶瓷技艺的研究上。

  杨曙光将他人眼中的“旁门左道”,变成了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创造性地推动了水墨画、陶瓷两大国粹合璧,也为国画大师直接进入陶瓷艺术世界打开了一扇大门。

  近年来,杨曙光的水墨陶瓷画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先后有人民大会堂、外交部、江西省博物馆及海内外许多收藏家收藏,并在秦皇岛、新加坡等地拍卖过。

  因为一个人、一项技艺,水墨陶瓷画成了宜春独特的文化名片。2018年1月12日,“国粹合璧”——水墨陶瓷画展在新落成的宜春美术馆首展,展出了全国各地51位画家101幅水墨陶瓷画作品。

  当日,宜春美术馆邀请了部分画家和陶瓷学者,对水墨陶瓷画在绘画艺术中的位置和意义召开研讨会。与会人士对该发明专利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大潮中,水墨陶瓷画将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水墨陶瓷画是用特制的陶瓷颜料画在特制的宣纸或皮纸上作画,然后植附于瓷面上高温烧制,宣纸或皮纸被烧掉了,颜料融留于瓷釉中便成了釉中彩或釉下彩瓷画作品。杨曙光说,每一幅纸画只能烧成一件水墨陶瓷画作品,每一件水墨陶瓷画作品都是书画家的亲笔原作,皆为孤品,也做不成赝品。

  水墨陶瓷画的用纸,必须是纯植物纤维,要经过严格的厚度筛选、纤维软化、ph值定位、底膜贴附等近20套物理和化学的处理程序,工艺比较复杂,提供给画家使用时却十分简便,可直接用水墨陶瓷颜料在特制画纸上作画。

  杨曙光告诉记者,画家创作时,没有直接在陶瓷上作画的那些工艺要求,其方式和手法与国画中的工笔或写意完全相同,也可采取水彩、水粉画的表现形式,在同一位置反复重叠着进行勾、皴、点、染,始终能保持清晰的笔触和丰富的墨色层次。它不仅在陶瓷绘画中能更好地体现中国画的神韵,而且能让各地书画名家足不出户,在自家的画桌上实现画瓷愿望,让自己的手迹永存于陶瓷釉内。这无疑是为画家们开启了一扇直达陶瓷乐园的大门。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推荐产品 更多...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 国际新闻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广东产区 更多....
 >> 江西产区 更多....
 >> 企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