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指出:“最接近艺术而比艺术高一级的领域就是宗教”,“宗教往往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之一的德化陶瓷艺术,同样与宗教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南部,于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正式置县,辖于泉州。漫长的岁月给德化留下了积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宗教古迹,城乡各地遍布寺庙宫观,香火历代不衰。
南北朝时,戴云山就有僧人在石室坐化。唐开元四年(716年),沙县僧人邹无比到九仙山与其徒普惠创建灵鹫岩。
唐大中年间(847~858年),即有印度高僧知亮来泉州弘法,后来,知亮与其师慈感,从泉州开元寺徙居戴云李山,结庐讲演佛经,累月不食,盘脚而坐,相传有虎驯伏其侧。
大中十二年(858年),跌逝于开元之院居。其徒弟肉身载归戴云,后奉为戴云寺开山祖师。唐至五代,德化相继兴建灵鹫岩、雪山岩、五华寺、戴云寺和程田寺。宋代,德化境内岩寺普遍,寺庙增至55所。
据清乾隆本《德化县志》载:“泉南古称佛国,华刹淫祠,山僧野觋,无处无之。德化五乡,寺占五十五所”。据载,从明中叶至清代期间,共新建寺、岩、庵20所,盛况空前。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定要渗透到人类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中去,在一个政治紊乱、社会失常的状态下,宗教不仅填补了人们心灵的空虚,还提供了一个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
由于政治的需要和民间信仰的逐渐兴盛,以宗教为题材的德化石刻、木雕、泥塑、瓷塑与绘画艺术也随之绽放缤纷异彩,具有渊源流长的历史传统。
明代嘉靖年间,德化地区就有著名的庙宇十多座,出现了一批绘画大师和雕塑名匠,如《德化县志》载:“明,纪廷圣,西关外人,工书法,善画佛,写大士影妙相庄严,曲肖慈悲三昧,远近争宝之。”
各种宗教活动的盛行,各类绘制工艺融合贯通,使德化明代瓷雕技法日臻成熟,并形成许多优秀的艺术流派。
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德化民间艺人,大多以陶瓷技艺作为谋生的手段,世代相传,不断涌现出许多陶瓷名家和佳作,以何朝宗、张寿山、林希宗、陈伟为代表的陶瓷雕塑艺术大师,从根植于民间艺术的土壤中汲取创作营养。
他们以宗教等素材作为创作题材,塑造出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诸如释迦牟尼、观音、罗汉、达摩等神仙佛像,把德化瓷塑艺术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峰。
尤其是瓷圣何朝宗,他的艺术成就和精湛的技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何朝宗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瓷塑上,他善于继承吸收泥塑、木雕、石刻等各种流派的创作手法,结合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既师古而不泥古,总结出了捏、塑、雕、镂、贴、接、推、修的八字技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何派”艺术。
《福建通志》和《泉州府志》都称其为“善塑瓷像,为僧伽、大士,天下共宝之”。他所塑造的人物,既是神,又是人们理想中善与美的化身,达到了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整体塑造与细部刻画的完美结合。
除陶瓷雕塑的神仙佛像以外,德化窑生产的青白瓷、青花瓷器亦与宗教活动有所联系。值得一提的是,德化窑陶瓷不但为国内佛教活动所使用,而且还远销海外。
从考古调查资料和德化窑出土的军持标本看,证实德化窑生产的军持曾远销到印度尼西亚、东爪哇和菲律宾等地,为东南亚国家的宗教信徒所使用。
宗教的普及与中国瓷器的发明、发展、繁荣共同进步,精神与物质的渗透,促进了德化陶瓷的发展。
德化陶瓷雕塑,揉合了泥塑、石刻、木雕等艺术,特别是吸收宗教艺术的精髓,故造型优美、技艺熟练,甚至连衣冠服饰,社会生活也生动地反映了宗教文化的特点。
在流传的德化窑瓷塑艺术作品中,以陶瓷为材质雕塑的菩萨形象,面目慈祥、神态逼真,姿态神情各异,衣纹装饰别致,规格大小不一,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陶瓷艺术,产生了千姿百态,各臻其美的艺术效果。
温馨提示:如对文中陶瓷作品感兴趣,可添加微信:13600777720了解具体详情噢
本文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