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陶寺出土彩绘龙盘。
9月18日,在全省旅发大会即将胜利召开之际,临汾博物馆开馆仪式在美丽的汾河之畔隆重举行。这标志着临汾市馆藏文博建设迈上了新台阶,不仅填补了临汾没有市级综合性博物馆的空白,还成为临汾市传承弘扬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和展示城市文化品位的崭新窗口。
临汾博物馆创建于1993年,原址在鼓楼西海子边40号铁佛寺,新馆位于临汾市区汾河生态文化景区九州广场南端九州公园内,近傍风光旖旎的汾河。作为省、市重点工程,临汾博物馆自2013年8月开工建设以来,历时五年多,总投资4.98亿元,建筑总面积3.2万平方米。
临汾博物馆新馆的整体造型为日月相抱,寓意“日月同辉”,“太阳”位于此建筑中心,“月亮”围绕在“太阳”西南。馆前广场中错落有序地排列着几个圆形景观,象征着北斗七星。整体设计理念源于襄汾陶寺文化遗址的古观象台。博物馆总用地面积约21亩,地下一层,地上三层,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高度为23.65米。
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的临汾博物馆,收藏了从十万年前丁村旧石器时期到民国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包括以青铜器、陶瓷器、水陆画、木版年画为特色的珍贵文物共计14万件。这次开馆,从全市42万件珍贵文物中精选出的3000余件精品文物惊艳亮相。其中,包括首次面世的“十万年前的地震裂缝套箱”、中国目前唯一一座整体搬进博物馆的墓葬“大河口遗址1017霸国套箱”、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陶寺出土彩绘龙盘、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灶神原型——沟堡人面像、中国礼乐文明的代表乐器——土鼓、《侯马盟书》《赵城金藏》等多件珍贵文物。
“这里是最早的中国”是临汾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它所陈列和展现的文化不局限于其地域性,而是能体现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的精华。展览主题为“表里山河”,将以历史传承为脉络,以专题文化为特色,分四个板块进行展览,分别包括“远古足迹”“最早中国”“晋霸春秋”“千秋平阳”等四个专题,全面展示临汾厚重的历史遗存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其中,“远古足迹”专题展示了临汾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重点突出“丁村文化”“柿子滩文化”,延续至“枣园文化”为代表的临汾新石器时代文化;“最早中国”专题展示以“陶寺遗址”为主,体现了本初中国、尧都平阳的历史证据;“晋霸春秋”专题反映了晋国波澜壮阔的霸主雄风;“千秋平阳”专题中的“平阳沿革”部分,勾勒了自秦汉至清代文明进程之大线索,“青史铁鉴”部分以汉代铁官“绛”为主体,全面展示平阳冶铁的滥觞、兴盛、发展的辉煌,“粉墨登场”部分演绎平阳戏曲之乡的历史传承,“平水流韵”部分彰显平阳金元木板雕刻中心的重要地位,“般若之光”部分全面展示佛教在平阳地区的传承和兴盛。
临汾博物馆从打造“智慧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出发,主要体现在智慧展示和智慧服务两方面。智慧展示主要以数字化手段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讲话。同时,还包括用巨型屏幕作为文物背景,以3D全息技术、VR技术等等科技手段,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
临汾博物馆9月18日14:00正式对公众开放,目前为试运行阶段。游客可携带身份证在博物馆换取门票。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每日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为闭馆日(逢法定节假日顺延),除夕闭馆一天。试运行期间,每日限量观众2000人次。
链接
镇馆之宝
镇馆之宝:陶寺出土彩绘龙盘。1978年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者在襄汾县陶寺村考古发掘,其中出土了4件大陶盘,盘底内画有红、白彩绘的蟠龙图形,此次展出的彩绘龙盘便为其中之一。龙盘中的龙头在外圈,龙尾蜷盘中。龙体为蛇躯鳞身,方首双耳,巨口利齿,口衔谷禾,无爪无角。这种像蛇非蛇、像鳄非鳄的多种动物的集合体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是中国早期龙的形象。
经研究,陶寺龙盘的年代约在公元前2300年,是中国迄今科学发掘所见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且与后世一脉相承的龙形象。
龙,是中华民族的神物,数千年来始终有崇高的地位,至今中国人仍自称为龙的传人。陶寺龙盘的彩绘蟠龙,身体饱满而外张,沉稳而强健,威严而神秘,是罕见的文物珍品。引人注目的蟠龙盘,与一批礼器性质的重器同出于大墓,绝非偶然,充分说明在这个处于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社会中,已经将龙作为崇拜的图腾。华夏儿女是“龙的子孙”当渊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