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山窑址出土的建材地砖
烈山窑址发掘出土的宋代瓷窑炉
2017年9月,淮北市新湖路项目烈山区烈山村东侧附近路段施工发现宋金时期窑址,经试掘后专家认为价值重大,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3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抢救性考古发掘,取得了惊世的考古发现,共获得4处窑炉本体,出土各类瓷器数千件。目前,烈山窑址的保护开发利用值得我们深思、慎思。
惊世的考古发现
本次考古发掘分为北部宋代窑址区和南部金代窑址区两个区域。
北区考古发现2处北宋窑址,分别为1号窑、4号窑,两窑均为典型的马蹄形馒头窑,应由窑门、火膛、窑室、烟囱等部分组成,因年代久远,上部结构已坍塌,由于修路填埋排水管道,窑门、操作间已被毁坏,残存火膛、窑室、烟囱等部分。窑外烧土壁最厚达28cm。出土有白瓷、绿釉瓷、黄釉瓷、琉璃器。产品主要有碗、盘、盏、罐、建筑构件、枕、俑等。窑具有窑棒、垫板、垫饼、三叉支托等。
南区属于金元时期窑址和废弃堆积分布区域。发现了窑体两处,灰坑数十个,位置大致重合,局部存在位置差异,说明是两次建造的窑体。两个窑体保存相对完好,主要由操作间、火门、火塘、窑室几部分构成。全长约12米,宽4至5米,残高约1.5米。出土有白釉、白釉黑褐花、酱釉、青黄釉、茶叶沫釉、绿釉、青釉、黑釉等。产品主要是碗、盘、盏、罐、瓶、人物俑、动物俑、围棋子等。窑具有垫饼、窑棒、垫板、钵形支具、盏形支具、工形支具等。另外,在两窑址向北约410米原濉溪县老瓷厂办公楼门口,发现一宋代灰坑,出土大量三彩瓷片及少量印花模具,还有三叉形支钉以及匣钵残块。三彩器中可辨器形有枕、炉、罐等。根据堆积性质,该坑附近应有烧造三彩器的窑址。
烈山窑的发掘佐证了南北窑业技术的传播
2018年6月10日,经过实地查看考古发掘现场及出土文物,专家们一致认为烈山窑址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历史价值及旅游开发价值。
首先,烈山窑的发掘佐证了中国南北窑业技术的传播。本次发掘共获得4处窑炉本体,保存良好,这在皖北地区是首次。烈山窑址与萧县的欧盘窑、白土窑在时代上相衔接,完善了整个皖北地区古代瓷窑体系,从大的窑系划分可以把烈山窑址归为定窑系和磁州窑系;中国窑业技术有一个自北向南的传播的过程,烈山窑址仿定州窑、仿磁州窑的产品发现,为南北窑业技术传播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烈山窑址的发现把定窑系和磁州窑系的窑业技术范围扩大至淮河北岸,是淮河流域乃至安徽大运河岸边定窑系和磁州窑系的代表性窑址,加上其在烧造方法的积极探索上,都值得载入中国陶瓷技术史。
其次,助力宋金对峙时期地方经济的研究,改变了传统的史学观。当时,以淮河为界分而治之,淮河以北地区属于金人统治区域,同时榷场贸易在淮北地区也存在。金人为了发展经济,也积极促进手工业的发展。烈山窑址的考古发现是金人发展经济的有力佐证,说明了金人并不是传统观点认为的“荒蛮民族”,只会骑马射箭的“马上民族”,他们也会组织瓷器手工业生产,重视经济发展,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史学观。
第三,烈山窑址在构建安徽大运河文化带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烈山窑址位于雷河东岸,雷河通过濉河与大运河相连。安徽大运河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特别是柳孜运河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大量的贸易瓷器,其中就有烈山窑生产的产品,烈山窑生产的瓷器通过大运河行销国内外。烈山窑址4处窑炉的发现以铁的事实证明烈山是大运河文化带瓷器贸易中一处重要的原产地,为大运河瓷器贸易产品来源,增添了一处特别重要的坐标点,也为今天构建安徽大运河文化带找到了一处重要的支撑点,为安徽大运河文化带向淮北烈山区辐射提供了重要桥梁纽带。
烈山窑位于古宿州的符离县。烈山窑的考古发掘还在进行中,目前发现的类似磁州窑、定窑的瓷器,为寻找宿州窑提供了线索。发掘出土的褐色瓷砖等建筑构件花纹精致、端庄大方,使我们联想到开封铁塔的琉璃瓦。更神奇的是,烈山窑址出土了一片带有半个“宿”的瓷片!那么,烈山窑是不是宿州窑呢?我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