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卢伟孙·大师小器青瓷展”在杭州书画社(杭州市斗富二桥33号)揭开面纱。出生于1962年的卢伟孙,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代表传承人。此次展览展出的都是贴近生活的小器皿,他表示:“用创作大件作品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件小器”。
做青瓷,是自然的选择
出生于龙泉的卢伟孙,1983年毕业于浙江省龙泉陶瓷技术学校,工作于龙泉青瓷研究所,1992年研修于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1997年创建子芦瓷坊。已过知天命年纪的他,可以说跟陶瓷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投身于青瓷,在他看来,这其实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谈不上什么契机。一方面他生活在龙泉,自小便对青瓷抱有特殊感情,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会用到青瓷;另一方面那时龙泉主要生产青瓷,对于青瓷技工需求量较大,当时在龙泉大部分的青年人都会选择制作青瓷谋生,因此他也成了其中的一员。
卢伟孙受业于知名青瓷艺人徐朝兴,又经过专业美术学院的学习,期间正值学院当代艺术发展变革的重要阶段,卢伟孙置身其中,耳濡目染,他的思想和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30余年的磨练,他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其作品既具有传统的器韵,又兼具学院当代艺术的实验特色。
沉迷独特的山水主题
在瓷器上表现山水作品,并不是什么独特的事。而卢伟孙的山水主题作品追求的不是熟悉如玉的传统表现形式,工整、常规的制瓷方式。
在卢伟孙看来,一方面中国水墨划分五色,青釉在高温烧成中也有深、浅、厚、薄、润、透等变化,青釉是自然之美,是“天空、碧水、青山”之色的浓缩,这一美丽高贵的色泽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另一方面,他在青年时有一段时间沉迷于学习山水画,比如临摹石涛的《唐人诗意图》,黄宾虹的《山水图》等,这份山水情怀一直融入到青瓷创作中。长年累月的青瓷烧制,也使他渐渐萌生了用泥、用釉去表现山水元素的个人想法。
卢伟孙青瓷作品
他首将唐宋时期的绞胎工艺与哥窑、弟窑青瓷的釉色结合在一起,发扬了被誉为“中国式”田园抒情风格的哥弟绞胎瓷,拓宽了龙泉青瓷的创作道路。他表示,会有这样一个创新,是因为师傅徐朝兴做过一件合二为一的作品,采用模具技术,先在模具上浇上“哥窑”“弟窑”泥浆,然后灌浆。作品呈现图案装饰风格,很有特色,非常新颖。有了这个启发,他便不断进行试验。用的是哥弟泥拉坯,也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品呈现出渐于平行而流动的云水纹,也就是后来人们称道的绞胎。
但哥弟窑瓷土收缩比不同,掺绞一起难以烧结成器,所以如何去把握这两者的配比?这其实是一个长期探索与经验积累,有时候可能这一窑几十件下去,也未能见一件成品。
艺术家山水的创作并不是去描绘真山真水,而是对自然的一种感悟。近年来卢伟孙的创作从造型上有所变化,方的形式比较多,装饰手法上也比较随性,主要利用青釉在高温流动中产生的半透明的语言去描绘山水自然的美。创作也跳出传统制瓷的框架。方型器物系列块面性强,线条挺拔有力,给人感觉有山石的坚硬、凝重,水的清澈、灵动的意韵,有自然之生机,得阳刚之美。
山水主题系列作品的创作利用青釉的烧成特征传达青瓷的另一种审美情趣,是一种由有我到无我、由写景到造境的创作方法的转变,而创作的精神空间是自由写意的。
匠心做小器
在一件“山水”系列延伸作品——手工茶杯中,卢伟孙将枯木、老藤、清泉等绘于大件器皿的元素,用装饰的形态展现于茶杯之中,强化自然的手作痕迹,釉水厚薄相间,清新古雅,独一无二,深得自然之意。
卢伟孙清韵夕飞绞胎作品
“我生长在龙泉,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或是创作中都是用着绕着青瓷的;其次这也是一种自我的提升。一直以来我对于我自己的要求是不能一味地临摹传统器皿,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将艺术创作技法的变化、提升、精进融为一体,将心、手、眼之间的结合视为造物的精髓,借由青瓷艺术为媒介将这一份美感带入生活,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使用上。”
“用创作大件作品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件小器”。对于青瓷作品而言,无论是大件亦或是小器皿需要经历的工序都是一样的,更甚者小件因为体积较小,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