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china”的大写是“中国”,小写是“瓷器”,陶瓷的故乡在中国,而它更是中国一张悠久而灿烂的名片。第八届无锡文博会开幕之际,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文化客厅首次走出报社,来到了太湖国际博览中心的文博会现场,邀请中国瓷都景德镇与中国陶都宜兴的陶瓷工艺大师面对面,上演了一场“陶与瓷”的对话。如何让陶瓷艺术更好地走进大众生活,倡导生活美学是陶瓷工匠们努力的方向。
当景德镇瓷器遇到宜兴紫砂
国家一级画师、江西省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江新亮每年都来无锡参加文博会,他十分珍惜一年中在无锡太湖国际博览中心展示的这五天。他把自己的最新作品精选出来带到无锡,与各地藏友交流,让百姓们能近距离欣赏到一流的景德镇陶瓷。江西省非遗传承人陈繁国在景德镇经常接待无锡画家并因此而结识了不少无锡朋友。他十分欣赏无锡人的收藏眼光,但他更希望陶瓷艺术能被更多大众所了解。如果江新亮和陈繁国不说,常人并不清楚看起来一件普通的瓷瓶要经过72道复杂的工序,历经多次烧制才能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江西省非遗传承人余国琴补充道,景德镇陶瓷的制作过程分工十分精细,拉坯的只拉坯,画瓷的只画瓷,完全是流水线作业,任何一件陶瓷器具都是团队合作的成果。
“这与宜兴紫砂不同,宜兴紫砂从设计、打坯到成型全靠紫砂艺人一人独立完成,是一个人的创作结晶。”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一语道破了景德镇瓷器与宜兴紫砂的差异。但在史俊棠看来,二者的共性更为突出,那就是它们均是土与火的艺术,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在新时代下都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而它们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是因为它们皆是从生活起步,小到汤勺、茶杯、茶壶等日用陶瓷,大到艺术、工业陶瓷,最终都要回归生活。景德镇瓷器和宜兴紫砂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兼具经济与文化属性,史俊棠认为在当今社会,陶瓷艺术的文化属性更为重要。因此,陶瓷产业的发展要以文化为灵魂。纵使时代在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一变再变,但陶艺人始终要坚守工匠精神,守诚信不能变。
让陶瓷艺术为生活空间增色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从事紫砂艺术已有60年,他常常思考陶瓷与生活的关系,认为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把优秀传统传承下来运用到生活中去是现代人要做的。他提出,要在生活空间中寻找创作主题,吸收当今文化的先进性,结合现代生活规律。匠人塑造经典造型应带有时代精神,因为终归要为生活服务。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范伟群对此表示赞同。他说,中国是陶瓷大国,各地的工艺、表现手法虽然不同,但共性都是为生活服务,创造实用又美观的生活器具。“现代人喝茶不是为了解渴,而是精神享受,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范伟群拿宜兴紫砂举例,人们除了对茶壶、茶杯有要求以外,茶台、茶宠、花瓶等都成了喝茶的标配。因此,生活的讲究也决定了将来匠人们在创作中会更细化,融入更多元的文化。
本届无锡文博会,来自景德镇的陶艺家们带来了仿古瓷、粉彩瓷、青花瓷、瓷画等多个种类的瓷器。江新亮他们希望借此机会提升大众对陶瓷艺术的鉴赏水平,学会欣赏,学会使用,懂得生活。宜兴市紫砂艺术体验馆、葛盛陶庄负责人葛韬身处紫砂行业30余年,他始终好奇陶与瓷的关系。他提出了“宜物”“格物”“润物”三个关键词,这也是紫砂陶人追求的方向,让陶瓷艺术的工艺、工具之宜达到造型之宜,对生活方式进行深究,将哲学、宗教、诗书画等融入紫砂艺术。总之,艺术不妨与生活再结合得紧密些,让人们从追求身边的生活器物之美做起,去追求生活的艺术化。葛韬说,他愿做生活美学的创造者与践行者。从他做起,“把自己的欢喜心物化到产品上,才能度众生,而这也是陶艺家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