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夏文明的凝聚
龙——中华民族的象征
龙——中国文化的象征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龙文化上下八千年,源远而流长,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中国历代正史记载的龙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其它类型的文献更是庞大。
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龙装饰、雕龙、建筑里的龙吻、元宵节舞龙、舞龙灯、耍龙灯、二月二龙抬头吃龙须面、端午节龙舟赛,龙图画、龙书法、龙诗歌、龙歌曲等是长期流行的民间文化,龙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
作为龙的传人,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
根据龙文化专家闸东山的研究,在石器时代,华夏大地有九大部落,其中以伏羲领导的以蟒蛇为图腾的蟒蛇部落最为强大。后来蟒蛇部落先后征服了雄鹿部落、鳄鱼部落、老虎部落、苍鹰部落、巨蜥部落、红鲤部落、白马部落、长须鲸部落,并在原蟒蛇的图腾上增加了白马的脸、巨蜥的腿、老虎的眼、红鲤的鳞、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等其他动物的特征,于是就形成了全新的图腾。
一天,伏羲召集九大部落的头领开会,研究新图腾的样子,忽然一道雷电闪过,耀眼的电光极像他们新的图腾,并且伴有轰隆隆的巨响。于是伏羲就将新图腾命名为隆(龙)。从此龙图腾在神州大地树起,九大部落成一统。这就是中华大地成九州的来历,也就是龙图腾诞生的过程。
据记载,在炎黄时代,龙成为中华民族各部落联盟的共同图腾。秦汉以后,龙成为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还把龙字用在帝王使用的东西上,如将皇帝穿的衣服称为龙袍、皇帝坐的椅称为龙椅、皇帝睡的床称为龙床等。
在古人心目中,龙是一种神秘的宝物,不易见到,即使显现了也见首不见尾,或只见到只鳞片爪。而龙的出现,是天下太平的征兆,所以龙被人们视为天下间最大的吉祥物。
虽然神秘莫测、变化多端的龙难得一见,但自古以来人们对龙的形象描述得很清楚。汉代学者王充指出,龙自首至膊,自膊至腰,自腰至尾,三部分长度都相等;龙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龙还能显能藏、能巨能细、能长能短。春分时飞上天,秋分时潜于渊。
在神话传说中,龙的种类有很多,有鳞者为蛟龙,有翼者为应龙,有角者为虬龙,无角者为螭龙,未升天者为蟠龙,好水者为晴龙,好火者为火龙,善吼者为鸣龙,好斗者为蜥龙。
在堪舆学著作中,“龙”是最常见的术语之一。由于自然界的山和水在形态上变化多端,与传说中的龙相似,所以古人将山和水都比喻作龙,把山脉直呼作“龙脉”,把曲折的流水呼作“水龙”。这样,龙就成为山和水的象征,各种龙的塑像和图案大量出现在宫殿衙署、大户人家乃至寻常百姓家中。北京故宫的九龙壁、太和殿的龙椅、龙柱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
因为相信龙有某种神奇的力量,许多现代人也喜爱用龙作为装饰物或摆设。如果住宅的外环境缺乏真山真水,可以在客厅摆放龙的塑像,作为山水的象征。如果周围环境和室内环境不够藏风聚气,也可运用龙的塑像或图案使室内形成良好的气场。
在堪舆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中,青龙是东方的代表,所以龙的塑像适宜摆放在东方;龙又与水密切相关,北方属水,所以龙的塑像也适宜摆放在北方。
温馨提示:
如对文中作品感兴趣,可联系博缘陶瓷购买收藏,联系方式:13600777720 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微信咨询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