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罐通高11.7、口径6.5、底径7.7厘米。平底涩胎,质白细润。白釉莹厚,青花纹饰以一 笔点划绘制,用笔酣畅流利。肩部的倒垂莲瓣纹与胫部的涡纹,为正统至明中期所流行。腹部的莲花花瓣带尖角的画法,始自洪武延续至弘治,上海博物馆藏成化九年墓出土的青花缠枝莲盖罐(上海博物馆《青花釉里红》图84)上的莲花纹,仍属该造型。此类莲花纹,明代盘、碗类瓷器上运用得亦相当广泛,当属典型纹饰。胫部遗有明显的指印痕,指印通常呈三个,系浸釉或刷釉时的手指捏痕。此类指印痕现象,元青花小罐上已多见,明宣德至弘治民窑的中小型罐上普遍存在,很少例外。该罐通高11.7、口径6.5、底径7.7厘米。平底涩胎,质白细润。白釉莹厚,青花纹饰以一 笔点划绘制,用笔酣畅流利。肩部的倒垂莲瓣纹与胫部的涡纹,为正统至明中期所流行。腹部的莲花花瓣带尖角的画法,始自洪武延续至弘治,上海博物馆藏成化九年墓出土的青花缠枝莲盖罐(上海博物馆《青花釉里红》图84)上的莲花纹,仍属该造型。此类莲花纹,明代盘、碗类瓷器上运用得亦相当广泛,当属典型纹饰。胫部遗有明显的指印痕,指印通常呈三个,系浸釉或刷釉时的手指捏痕。此类指印痕现象,元青花小罐上已多见,明宣德至弘治民窑的中小型罐上普遍存在,很少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