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的温度已经降到300摄氏度左右,等温度下降,这炉盏就烧成了。”即便是冬天,陆金喜的柴窑内依旧火热。身着工作服,戴上隔热手套,陆金喜进入工作间,马上进入状态,指导徒弟烧制技巧。
相比艺术家,南平市建阳区陶瓷工艺高级技师陆金喜更喜欢把自己称为“手艺人”。从不识建盏,把它称为“捏泥巴”,到复原宋代曜变建盏烧制技艺,成为行业翘楚,热爱让陆金喜主动担起传承建盏文化的使命,立志把“一口盏”推向世界。
年少的陆金喜不会想到,自己的人生会与泥巴打交道。“以前我经常到师父家里玩,看他研究建盏,我当时觉得,做建盏不就是捏泥巴吗,有什么可研究的?”陆金喜说。
陆金喜的师父陈辉,曾于1982年成功复原出兔毫建盏,是国家首批恢复宋代建盏专家组成员。对建盏的懵懂认知激发了他的好奇心,在了解建盏文化底蕴后,他拜师陈辉学习建盏烧制技艺。
“恢复曜变技术,更多的是历史使命感。”陆金喜说,1979年起,我国组织专家组开展建盏复原工作,然而失传600余年的曜变烧制技艺却始终无法破解。目前已发现存世的三只完整曜变建盏都在日本,国内只在杭州古皇城出土了一只残缺的曜变碎片。1995年,陈辉把恢复曜变技艺的工作托付给陆金喜,从此他踏上漫长的曜变研究之旅。
“复原曜变技术最大的难题是无迹可寻。史书上对技艺没有任何记载,国内也没有曜变建盏的原件可供研究。”陆金喜说,为了寻找曜变建盏的蛛丝马迹,他收集与建盏相关的古籍3万余册,通过对文化不断深入了解,他愈发爱上了这门艺术。
研究是枯燥且寂寞的。建窑古窑址有12万平方米,窑口众多,陆金喜不断在古窑址上对环境、土壤、气候等进行研究考察。“听说全国哪里有疑似曜变残片,他就会第一时间赶去查看。”徒弟暨运福见证了陆金喜研究曜变技艺的全过程,为了分析成分,对比胎釉,他多次到上海、北京等研究机构寻求陶瓷专家的帮助。曜变建盏烧成带有极大的偶然性,成品率极低,但每次突破都能带给陆金喜巨大的成就感。在无数次反复试验后,他调整原料配方,控制烧制温度,提升工艺,最终在2013年成功烧制出了曜变建盏,弥补了我国近代曜变建盏烧制的空白。
随后,陆金喜曜变作品先后被中国美术馆、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等国内外众多知名博物馆收藏,他也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杰出贡献奖等诸多荣誉。
扎根闽北,陆金喜深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陆金喜的第六代柴窑内,创新使用废弃树枝打成细小颗粒作为燃料烧制建盏,既不浪费资源,又避免破坏环境。为了让宋代优秀文化得以发扬,他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对外宣传建盏文化和宋制礼俗。
“作为手艺人,把好品质关是第一位,但建盏行业要想获得重视,必须由我们共同去讲好故事,把优秀文化推向世界。”陆金喜说,如今,他已研究复原宋代规制的茶器,明年还将举办仿宋斗茶大赛,以家庭为单位共同参与互动,在体验中学习和传承宋代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