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员现场“踩”出一只完整的明代陶罐。
现场采集的新石器晚期至夏商时期石器。
考古人员进行现场勘测。
“浮”出湖面的石砌墙。
随着近期万绿湖水位连日下降,一处新石器晚期至夏商时期古人类活动遗址和明代古窑遗址群在河源市东源县新回龙镇东星村的万绿湖畔“浮”出水面(详见《广州日报》1月14日独家报道)。昨日,该报道出街后,先后引起了国家和广东省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同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河源市博物馆为让地处偏僻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和古窑遗址群免遭破坏,昨天进行了应急性田野考古调查,并在近万平方米露出水面的地表上捡拾了许多新石器晚期至夏商时期的石器,以及明代陶片、瓷片、陶罐和青釉碟等古文物,同时在现场发现8处古窑遗址。
8处古窑遗址“浮”出万绿湖水面
据河源市博物馆馆长杜衍礼介绍,该处古人类活动遗址和古窑遗址群,位于一处地势较为平坦的土坡处,可以初步认定,尚存窑壁的圆形古窑址共有7处、方形古窑址1处。粤北(河源站)文物考古工作站队员昨日在现场还发现有多处呈方形的古建筑遗址,并见有麻石条、石门墩、砾石墙基和路基等遗存,从遗址分布来看,规模较大、功能完备。
考古人员当天认真对现场进行了勘查测量和采样,共计采集新石器晚期至夏商时期石锛9件和110余件六种不同纹饰陶片,明代四系陶罐和青釉碟各1件,明代碎陶片60余件、明代青花碎瓷片60余件、明代窑砖2件、明代青砖1件和明代陶砵1件。
杜衍礼告诉记者,从考古队员现场采样初步推断,该古遗址群显示,自新石器晚期至夏商时期就有人类在此活动。2012年7月,河源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曾在附近发现另一处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明代古窑,出土有碗、碟、罐、瓶、香炉、洗、钵等器型。而这次采集出土的文物均以明代居多。杜衍礼称,东源县新回龙镇距离河源市区约45公里,是明代河源地区主要的瓷器生产基地之一。
馆长寻宝意外“踩”中一只明代完整陶罐
昨日上午,河源市博物馆组织该馆10名考古队员一起前往古窑址群现场进行应急性田野考古调查,并动员文物考古队员在近万平方米露出水面的地表上捡拾了部分散落的零碎陶片和瓷片,并对古窑遗址以及古建筑遗址进行了现场勘测,同时采集了古窑遗址群的窑砖样本。
当天上午11时20分,在寻找和捡拾沙滩砂砾中的零碎陶片过程中,杜衍礼差点被脚下的一个硬物绊倒,他发现,脚下露出“嘴巴”的硬物竟然是一只完整的陶罐。随后,杜衍礼与队员一起,小心翼翼地将埋在深土层的陶罐挖出,经考古队员现场鉴定,挖出的这只完整陶罐为明代文物。记者看到,陶罐的口径为8厘米、罐身高度约15厘米。
考古队员当天还对露出水面的墙基和古窑进行了逐一测量,其中圆形的古窑遗址,其直径多数在2.38米至2.5米之间,考古队员初步认定此处为明代古窑遗址群。现场遗存的一扇墙基长13.1米、宽7.3米,墙基厚度25厘米,为石砌灰土混合墙。记者看到,现场除了有多扇墙基裸露在沙滩和泥地外,湖面下还有一处民房墙基恰好“浮”出水面,露出“7”字形的墙基,湖面下隐约可见有多间住房的墙基保存完好。
杜衍礼告诉记者,考虑到文物出土的严谨性,河源市博物馆今后将会逐级上报,专门邀请省级文物考古部门的专家前来河源,对此处古窑遗址群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