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南海一号”、马来西亚东海岸“万历”号、马尼拉湾“圣迭哥”号、南大西洋圣赫勒拿岛海湾“维特·利乌”号……
碧海帆路,借助季风与洋流远航的时代,沉船总难以避免。然而,谁能料到,时隔数百年之后,这些沉船以始料未及的使命浮出水面,成为标识“海上丝绸与陶瓷之路”的坐标。
“梯航万国”,曾以景德镇为起点,联通东南亚、中东、欧洲、非洲等地。作为世界最早的全球化商品之一,点缀这条伟大航线的一件件瓷器,犹如一粒粒“时间胶囊”,不仅封存着人类文明交流史的传奇,更隐藏着解码中国文化基因的钥匙。
瓷上中国 以文化人
人潮涌动带来的嘈杂,在一片深蓝色背景下归于宁静。
荷兰女画师琳达已习惯了在展馆作画,画笔勾勒,一栋代尔夫特民居显现,待施釉入窑,烈火洗礼,黑色的青花料即可变化晕染出和中国青花瓷极为相似的韵味:质朴而高贵,典雅而清新。
商船顺利抵达荷兰,当地工匠精心仿制船上的青花瓷,烧造出“代尔夫特蓝陶”,这才有了400年丝路两端的“蓝色邂逅”。
改革开放40年,因瓷器而风靡欧洲的“下午茶”,在景德镇已不再是稀罕事,因瓷结缘的外国友人更是随处可见。
10年前,澳大利亚陶艺家戴安娜在景德镇购买了公寓,成为首个在景德镇拥有房产的外国人。
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艺让戴安娜着迷。然而,更吸引她的是瓷器上体现的开放、包容的文化魅力。在景德镇14年,戴安娜有意识地把东西方文化相融合。
“工业瓷器很漂亮,却缺少温度和情感。”也是10年前,在美国从事陶艺创作的焦孟田来到景德镇。
曾经住满作坊主和雇工的里弄中,藏着焦孟田喜欢的温度和情感。沿原雕塑瓷厂不出百米,即可现场体验72道手工制瓷工序。走进一家诊所,装药材的瓷罐年代比头发花白的大夫年龄还要久远……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周杰伦春晚演唱的《青花瓷》从里弄酒吧中传出,中国风的歌词诉说着青花永不过时的魅力。
一代代陶瓷人向风慕义,文化才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器以载道 陶启未来
作为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52岁的刘子力做过工人,干过国有瓷厂厂长,现在是景德镇陶文旅集团董事长,当地人还给了他一个称号——陶溪川“大管家”。
见证过“为六亿人民造饭碗”的辉煌,也亲历国有瓷厂破产改制前后的惊心动魄。在他看来,2016年在宇宙瓷厂旧址上诞生的陶溪川,正如那个“倒洗澡水时没被倒掉的婴儿”。
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给了景德镇陶瓷不断新生的力量,也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国营宇宙瓷厂曾是亚洲最大的陶瓷制造工厂。现在,废弃的老厂房变身“工业朋克风”的艺术空间,成为8000多名“景漂”“景归”的“双创”沃土。
以瓷聚人,新生的陶溪川正在聚拢三类人:曾经开启中国陶瓷工业化梦想的手工艺人,来自丹麦、瑞典等国家和地区的顶级设计师以及世界各国热爱陶瓷的艺术家。
景德镇市浮梁县鹅湖镇柳溪村天宝龙窑“窑主”金跃安18岁起学习传统盘缸,曾受邀去过希腊、英国、韩国等不少国家,每当和老外说起陶艺,言语中都充满了自豪。“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艺,外国人惊讶得不得了!”
在刘子力看来,陶瓷凝聚了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
驿路信使 传递梦想
2018年7月,随沉船出水后,被收藏在南非开普敦文化历史博物馆的景德镇瓷器,时隔数百年之后,在非洲大陆南端迎来主动上门的“家人”。
“看,这就是中国,这就是景德镇。”来自景德镇的160件(套)陶瓷作品,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另一端点南非约翰内斯堡非洲博物馆和公众见面。
“加深理解和认同。”在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看来,这是景德镇陶瓷的新使命。
1868年,德国地理学家、柏林大学校长李希霍芬博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写下《中国——我的旅行与研究》一书,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他还命名了烧制景德镇瓷器的“高岭土”。
149年后,“感知中国·匠心冶陶”景德镇陶瓷文化展走进德国柏林KPM皇家陶瓷工坊。董事长尤尔根·沃特曼感慨: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独特性,通过交流能够增加共识并赢得友谊。
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数百件(套)景德镇生产外销瓷在国家博物馆与观众见面。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叶自成教授说,瓷展告诉我们,“一带一路”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欣赏,这种欣赏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如今,景德镇已成为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首批创始成员,与意大利法恩扎市、荷兰代尔夫特市等7个世界上主要产瓷区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与国外23个城市达成意向友好城市关系……
曾经见证古代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世界商品”,正化身为“一带一路”文化使者,向世界传递“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
曾经的“航线”上,景德镇陶瓷已开启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