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2
近日,江苏省文史馆馆员、九秩书画家俞律先生,向笔者推荐了一枚“醉归扶路”瓷片(图1)。这应是一枚清代康熙年的大盘底瓷片,瓷画线条准确,人物生动,发色浓艳,层次分明,直径约15、厚约0.4厘米。老先生说,“醉归扶路”是元代诗人王恽的诗选句,原诗为“安仁双鬓已惊秋,更甚眉头皱。一笑相逢且开口,玉为舟,新词淡似鹅黄酒。醉归扶路,竹西歌吹,人道似扬州。”
对瓷片收藏而言,每一块古瓷都有仁爱的故事,“瓷”与“慈”同音,所以贵!俞先生兴手题写了“瓷爱”二字(图2),给瓷片藏家小袁以褒奖。先生说,宋代苏轼也有诗曰:“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这是难得的一首闲情诗,诗中带有豪迈气慨。这种诗人之气,被清康熙年某位瓷画艺人完美地表现在了这块瓷画之上:山石水月,花草凭栏,佳人童子,无不是“醉归扶路”形象的衬托,这是诗人王恽在醉归时的一幅画卷,也是东坡居士传统人物诗画的瓷作。
笔者前年曾在上海一位收藏家那里,也见过类似的完整瓷器,上面有明确的“大清乾隆年制”款,而且有“醉归扶路,竹西歌吹,人道似扬州。王恽诗意”的题字,可惜那位瓷主陈兄竟婉拒了我拍摄的请求。后来,我从资料中知道了这位王恽,他是元朝著名学者、诗人兼政治家。一生仕宦,刚直不阿,清贫守职,好学善文,成为元世祖忽必烈、元裕宗真金和元成宗皇帝铁穆耳三代著名谏臣。著有《秋涧先生全集》。散曲创作,今存小令41首。大德八年六月去世,终年78岁。
笔者手头有一本民国版《鉴古说诗》记载:王恽直言敢谏,强调治理混乱的财政。至元五年元世祖建立御史台,任王恽为监察御史。他上书《击邪》《纳海》等论列150余条。当时负责水利的官员刘某,利用治水导河之便,贪污宫粮40多万石。王恽大胆地予以弹劾揭发。经过访查,他又将刘监修太庙从中饱私囊的罪恶上书。刘某做贼心虚,竟惶惶不可终日,忧虑死去。后来,王恽在任少中大夫、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时,当时沿海政局混乱,官吏缺额很多。他向皇上上疏,要求选拔人才到沿海填补空缺。经过考察,他果断罢黜了40多名贪官,任用了一批文武精通,耿直清廉的人赴职,使这里安定下来,并在福建沿海首创建造营房,让戍兵居住,改变了以往兵寓民家的陋习,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王恽任职从政期间,忧国忧民,他把历代明君贤相勤劳思政、治国安邦的经验和事迹整理成章,用“顺谏”的方式,“奏疏”给尚未登基的皇太子参阅。裕宗真金赏识他的见解,除自己学习外,还将《承华事略》各篇发给皇孙们传读。裕宗真金早逝,其子成宗铁木真即位。王恽给成宗皇帝敬献的供物不是玉帛、珠宝,而是论述《守成事鉴》十五篇。因此,成宗又加封他为通议大夫,知制诰。并委托他同赵孟頫等人纂修《元世祖实录》。
王恽78岁去世。朝廷的钦差大臣在汲县看到他的故居依然是茅屋陋室,清贫如民。其儿孙们田园生涯,耕稼自给,便如实奏明圣上。皇上感动,赐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追封太原郡公,谥号“文定”,子孙荫封受禄。后来,家乡人民把他少年勤奋读书的古子涧村誉为“秋涧书声”,现在被列为“汲县八景”之一。
俞老先生说,中国古陶瓷上的画作故事,都是人们缅怀先贤、褒扬正义的基因传承,过过窑场工匠艺人,多是“瓷爱”传递的使者,否则,今人何从再识元代王恽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