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瓷是清代中后期流行的一种瓷器品种,广泛吸取了竹雕、木雕、象牙雕等各种手工技艺而形成的艺术形式。清代雕瓷作品题材丰富,雕刻技法精湛,让人赏心悦目。这里来介绍一件清代晚期的黄釉浮雕山水人物纹瓷板。
这件黄釉浮雕瓷板(见图),高13.2、宽9.3、厚0.8厘米,正面施黄釉,釉色黄中泛绿,接近于苹果绿色。瓷板浅浮雕山水人物画面:层峦叠嶂的远山位于瓷板的上端,并雕刻出了山体的褶皱与高低起伏之状,山间与山前有茂密的松林。画面近处为一波碧水,水面与近山相依,近处的山体伸入水中,使湖面形成一个湖湾。湖湾之中建有临水的小楼,小楼基柱立于湖水之中,是观览湖景山色的绝佳处,果然小楼窗内站一人,凭栏观景,悠然自得。小楼左侧的山坡上,生长着几株高大的乔木,枝繁叶茂,撑起了一片绿阴。瓷板的下方才是整个画面的重点——湖面上一艘扬帆起航的客船,一位读书人驻立船头眺望着远方,船尾的船家正手握绳索奋力扬帆,望着高高的桅杆上船帆已顺利打开,带动着船只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顺风前行。整个画面既有远景,又有近物,既有山水,也有行舟、旅人,静动结合,融为一体,是一件精彩的雕瓷艺术作品。
“雕瓷”是以镂雕、浮雕等雕刻技法,对陶瓷器进行装饰的一种工艺形式,历史悠久。到了清代中后期,雕瓷技法又有了进一步发展,仿竹、木、牙雕的瓷雕工艺品成为瓷器中的一个重要门类。而陶瓷材质相比于竹、木、象牙更硬、更脆,雕刻难度也更大,要求工匠们更为熟练的手感和技法。耿宝昌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说:“雕瓷,是继乾隆时成就突出的雕塑之后,于嘉庆、道光时出现的独特新颖的雕塑流派。其刀工细腻,线条流畅,以仿竹雕的竹黄釉器居多。纹饰有山水人物、草虫花卉等。”这件浮雕瓷板正是属于仿竹黄釉的山水人物题材瓷板。
清代民国时期的瓷板又有多种形式,既有浮雕瓷板,亦有青花瓷板、粉彩瓷板等。一般来说,粉彩瓷板是从清代末年才开始流行的,民国时期则出现了珠山八友等多位瓷板画名家,应该说清末以后的粉彩瓷板画是在晚清浮雕瓷板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
清代工艺品注重纹饰、图案的吉祥寓意,所谓“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这件山水人物纹瓷板所要表达的正是“一帆风顺”这个主题。“一帆风顺”是最常使用的成语之一,借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来比喻事情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唐代孟郊有诗曰:“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已含有“一帆风顺”之意。而到了清代“一帆风顺”则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用法,如:清代李渔诗曰:“栉霜沐露多劳顿,喜借得一帆风顺。”清代李伯元长篇小说《文明小史》中有:“依旧拉起布蓬,一帆风顺。”等。时至今日,以“一帆风顺”为主题的绘画、雕塑等各类工艺品仍然屡见不鲜,这也是对传统艺术的很好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