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产区德化 广东 江西 山东 湖南 四川 河北 晋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艺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辅料 卫浴陶瓷 陶瓷机械
 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产区动态>>江西>>|
景德镇陶瓷产业何去何从?

发布:2019-8-30 9:20:02  来源: 中国陶瓷网 [字体: ]

  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我们的陶瓷行业同样如此。

  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在经济增长、转型升级等方面也在积极寻找思路。

  但是,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地方官的面前:景德镇的发展后劲在哪?作为千年陶都这块招牌如何越擦越亮?景德镇过去所执行的产业政策是成功还是失败?未来景德镇的产业政策制定的依据是什么?应该如何着手?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系统地回答上述问题,对于当下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产业政策依然乏善可陈。要么浪费很多资源,不了了之;要么一窝蜂,在短时间内造成全行业过剩。

  前者的例子是现在各地方政府响应中央倡导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纷纷开办创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引导基金。各地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千差万别,却要走同一条独木桥,运动式地搞创新,很难避免资源浪费。

  后者的例子是光伏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十分突出。现在中国已成全球最大的光伏生产国和使用国。但如果没有政府补贴,绝大多数光伏企业仍然无法自负盈亏。

  政府如何推动产业的发展?政府如何引导产业的发展?这对于景德镇的当政者来说。是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因为同样是作为陶瓷产区的佛山,已经走在全国陶瓷产区的前列。

01、人文价值需要深挖

  2011年笔者在景德镇走访了几天。印象深刻的有二:一是机场,在候机楼位置,全是瓷器。这应该是国内第一个专门卖瓷器的机场。二是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云集,手工艺人遍地都是。随便给一幅什么作品,他们能把它做到以假乱真。


  景德镇所代表的陶瓷文化是整个中华文化的缩影,是以陶瓷为载体的文化传承与再造,中国文化正是通过陶瓷而传播到全世界,世界也是因为陶瓷而进一步认识中国。

  有学者认为:中国陶瓷到达的边界就是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边界。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没有陶瓷的转化也难以走出国门。在留存下来的大量实物文象中,我们可以看到皇家文化、农耕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家族文化、精英文化等诸文化脉络,称之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一点也不为过。

  以文化的创造性、独特性、传播性、观赏性、实用性、收藏性、认同性等诸指标来综合判断,景德镇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品牌。从这个意义来说,景德镇的文化无形资产远大于有形资产,是中国最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文化宝库。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以及“以器载道,以瓷弘文,以匠立世,以德服人”才是景德镇的人文价值所在。


  景德镇是陶瓷的故乡,素有瓷都美誉,绝非浪得虚名。

  从瓷土的发现、应用到命名就深深打上了景德镇的地理标志—-高岭土。

  由于上苍的眷顾,在景德镇周边集中分布了催生陶瓷的金、木、水、火、土五要素,加上高温技术的掌握和中国独有的玉文化崇拜,陶瓷的诞生就由偶然变为了必然。天帮忙还要人争气,景德镇人用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大脑和博大的胸怀硬是在偏远荒蛮之地打造出了精美绝伦的瓷器征服了全世界,并由此得到皇帝封号的殊荣。

  五品县衙的设立、御窑的兴建和督陶官制度建立足见景德镇的历史地位。

  著名学者王鲁湘曾下过一个定语,景德镇陶瓷是中国的第一件世界级商品。是中国商品输出与文化输出最成功的案例,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策源地和主力军,准确的说陆上与水上瓷茶之路的原点在景德镇。瓷行天下,风靡世界,茶伴输出,文明互鉴。曾几何时,盛产银矿的欧洲竟然因为钟爱陶瓷而闹起了银荒,巨大的贸易逆差为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


  景德镇的另一大贡献是为人类的文明进化与历史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论是英国下午茶、分餐制,还是文化传播与投资收藏,景德镇都功高居伟。以作坊为核心的分工协作七十二道工序对工业文明的诞生起到了助产士的作用。

  现在风生水起的特色小镇建设,追本溯源景德镇才是鼻祖,文化聚集,产业支撑,生态利用,皇家命名,世界认同,以瓷代国,谁人能比。景德镇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镇!

  千年窑火不熄,历史人文遍地。景德镇的历史价值独一无二。

02、生态环境需要保护

  景德镇坐落于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是典型的江南红壤丘陵区。山区特征明显,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其中浮梁县森林覆盖率达81.4%,各类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植被类型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树为主,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湿地松等,是千年烧瓷的主要原材料。

  其自然风情风貌与富春山居图十分相似,景德镇的母亲河—-昌江本身就与富春江有着美丽的历史传说。且不说水系相连,风光相近,据说富春江的名字也与景德镇的富春村有关。

  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特的自然禀赋,就是绿色生态。而景德镇在冥冥之中错过了上一轮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恰恰保护了这一片青山绿水。如今成为了最宝贵的财富。是景德镇又一张亮丽的绿色名片。未来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仅只有工业化、城市化这么一条路,满足人民更高需求的文化旅游将大行其道,景德镇的自然优势日益凸显,随着城市森林公园的落成和洗脸洗脚工程初建成效,清新秀美的景德镇宛如一个凌波仙子展现在世人面前。


  自然是最美的环境,自然是最缺的资源,自然更是最贵的财富。此时此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景德镇因生态与环境优势已成为投资者看好景德镇的又一个重要的理由。

  在追求GDP的年代,各地政府主要盯着有形价值(土地、矿产、基础设施、工业产值等)的变现,实现的是物质财富的重组与转化,是有天花板的发展模式,也是不可持续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然要加大对无形资产的价值开发,诸如文化、生态、安全等精神与健康方面的需求,才能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生产方式也随之发生根本性改变,即由简单的物质加工转向物质加精神的二元价值容介态,是围绕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03、瓷器产业需要战略

  景德镇因为瓷器而名扬天下,景德镇也因瓷器而在国内臭名远扬。

  大规模地,年复一年地摆地摊卖 景德镇瓷器,让景德镇瓷器成了低档货。

  那些来摆摊的人赚了多少钱我不知道,但他们临走时出于将瓷器运回景德镇所需人工及运费等因素考虑,他们将景德镇瓷器的价格叫得很低很低,大部分都远低于成本,有的人甚至将少部分瓷器砸毁。

  “2018年夏日,景德镇的街头,一个六线城镇的样板呈现:破烂、坑洼的主干道,逼仄、脏乱的街巷,地上随处可见的垃圾、空中杂乱无序的缆线,城垣残旧、棚户连片……这座城市的破败,极易幻灭初访者对陶瓷艺术的憧憬,也让它的定位“与世界对话的城市”产生一种荒谬感。过去的10年,荒谬和幻灭,在这座素有“瓷都”美誉的地级市交替上演。”

  这是2018年中国经济周刊的一篇关于景德镇瓷器报道的引言。

  2008年至2013年间,景德镇艺术陶瓷市场经历了空前的繁荣。彼时,无论是大师的工作室,还是藏家的藏馆都可以用“门庭若市”来形容:来自全国的商贾名流在这里排队等候付钱。如今,这样的盛况是一去不复返了。景德镇莲花糖街原是陶瓷大师作品一条街,最红火的时候,一铺难求。而今,艺术陶瓷纷纷撤离,莲花糖街沦为了杂货一条街。走在景德镇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大量关门倒闭的陶瓷门店,即使是少量营业中的门店也是门可罗雀生意惨淡。无论是在辉煌时期还是萧条时,政府一直对这个产业不闻不问,不理不睬。


  其实,在所有陶瓷产区中,只有景德镇有个景德镇陶瓷大学。是陶瓷行业的人才的黄埔军校。但是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来到了佛山。因为景德镇没有留人政策。

  政府应该制定瓷器行业发展战略,给艺术家,给这个产业链一个方向,一个指引。不断推动这个行业向前发展,也唯有如此,景德镇才能拥有更大的可能。

  景德镇的无形资产远远大于有形资产,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财富宝库,亦是景德镇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核心价值所在。在新的历史时期,时代又把景德镇推到了风口浪尖,是抱残守缺,还是凤凰涅磐?是继续跟跑,还是创新领跑?景德镇只能选择后者,这是由其资源禀赋、文化传承、历史积淀和城市性格所决定的!景德镇手握一把别人都不具备的好牌,如何实现价值转化、经济转型和动能转换,让我们试目以待吧!

作者|江兴国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推荐产品 更多...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 国际新闻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广东产区 更多....
 >> 江西产区 更多....
 >> 企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