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用显微镜观察青花瓷残片。 本报记者 毛琪摄
本报讯(记者 毛琪) 中国瓷器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几千年繁盛不衰。在古代世界贸易中,精美的中国瓷器广受欢迎。上周日,本报小记者走进钰缘泉博物馆,探索瓷器的奥秘。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先有陶再有瓷,陶器经过1000度以上的高温烧制,渐渐发生瓷化反应,这才有了瓷器。”副馆长郑天慧的一番介绍勾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该如何区别陶器和瓷器呢?郑天慧没有立即解答,而是带领小记者们参观了一系列陶器和瓷器的展品。通过仔细观察,加上讲解员老师专业细致的讲解,孩子们逐渐明白陶与瓷之间的区别。小西湖小学小记者史文博说:“瓷化过程中,陶器中的水分和杂质逐渐减少。因此,瓷器要比陶器轻很多,外表也更加光滑。家里用来煲汤、煮中药的砂锅是陶器,而吃饭用的碗盘属于瓷器。”
博物馆还特地为小记者准备了明代青花瓷残器标本,教他们使用便携式显微镜走进青花瓷的“微观”世界。通过显微镜,孩子们看到了密密麻麻的“小水珠”,发现了许多白色小点……讲解员裴雪敏解释道:“在烧制瓷器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气泡,成了显微镜下的‘小水珠’。一些气泡爆裂后形成的白色小点,叫做缩釉点。”
石鼓路小学小记者殷培杰曾多次参与本报组织的博物馆探秘系列活动,但这一次的活动让他印象尤为深刻。他说:“这是我第一次用显微镜观察瓷器文物,还弄明白了陶器和瓷器的区别,真是不虚此行。”
活动感受
我们在博物馆里用很多陶瓷碎片,拼成自己喜欢的完整瓷器,并且根据拼成的瓷器图片,在博物馆内开展搜索活动。老师说,宋朝时,有一个小镇烧制的瓷器特别好,宋真宗很喜欢,就把自己的年号景德送给了这个小镇,这个小镇也就正式改名为景德镇。从此景德镇的陶瓷技术和制品就一直流传了下来。
——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小学部一(7)班 董哲昆
博物馆在城墙的肚子里?好神奇呀!周末,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集庆门,登上了城楼,走进钰缘泉博物馆。在这里,我们参观了陶瓷、玉器、文物,重点了解了陶器和瓷器的区别,还用显微镜看了青花瓷的残器标本。城墙肚里的博物馆看着不大,但是里面藏着的学问却大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