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陶瓷信息》综合整理。
11月6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修订后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以下简称“最新目录”),正式明确产业结构调整中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产业条件。
最新目录修订的重点在于提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高限制和淘汰标准以破除无效供给。
鼓励发展陶瓷大板、发泡陶瓷、装配式建筑
最新目录中,鼓励类产业包括:
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的部品化建材产品;
功能型装饰装修材料及制品,绿色无醛人造板以及路面砖(板)、路面透水砖(板)、广场透水砖(板)、装饰砖(砌块)、仿古砖、水工生态砖(砌块)等绿色建材产品技术开发与生产应用;
陶瓷集中制粉、陶瓷园区清洁煤制气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
单块面积大于 1.62 平方米(含)的陶瓷板生产线和工艺装备技术开发与应用;
利用尾矿、废弃物等生产的轻质发泡陶瓷隔墙板及保温板材生产线和工艺装备技术开发与应用;
利用矿山尾矿、建筑废弃物、工业废弃物、江河湖(渠) 海淤泥以及农林剩余物等二次资源生产建材及其工艺技术装备开发;
其中单块面积大于 1.62 平方米(含)的陶瓷板,即相当于900×1800mm陶瓷大板,自2016年欧文莱在国内推出这一规格仿古砖后,短短三、四年时间内,陶瓷大板如雨后春笋般蔓延开来,如今900×1800mm大板已经成为中国瓷砖行业常见的规格之一。
而根据《陶瓷信息》统计,目前中国具备生产1200×2400mm陶瓷大板生产能力的生产线也已经达到13条,且仍有企业在规划上线陶瓷大板生产线,其中不乏1600×3200mm、1600×3600mm等更大规格超大陶瓷板生产线。
随着发改委正式将大规格陶瓷板列入最新目录鼓励类,900×1800mm陶瓷大板或将得到更大范围应用,也将有更多陶瓷企业加入到陶瓷大板的生产中来。
此外,发泡陶瓷也是近年来陶瓷行业发展较为迅猛的新兴产品之一。随着绿色环保要求不断提升,陶瓷生产废料的综合运用刺激了发泡陶瓷的发展。
根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发布数据,截止今年7月底,国内发泡陶瓷生产线已经达到40多条,但大部分来自煤炭、矿业等跨领域产业,这类企业为处理大量尾矿废料,更加积极发展发泡陶瓷。
对此,不少业内人士提出,陶瓷行业要警惕跨界竞争吞噬瓷砖市场。
限制、淘汰小产能生产线、落后产品
最新目录中,提出,将限制年产能150 万平方米/年及以下的建筑陶瓷(不包括建筑琉璃制品)生产线,淘汰100 万平方米/年(不含)以下的建筑陶瓷砖生产线。
按照年生产周期300天计算,即限制日产能5千平方米、淘汰3300平方米建陶生产线。
根据《2017全国瓷砖产能报告显示》数据显示,全国仅少部分陶瓷生产线低于上述标准,且多为个性化特色产品生产线,是否执行上述标准,仍有待商榷。
最新目录中还提出,将淘汰建筑卫生陶瓷(不包括建筑琉璃制品)土窑、倒焰窑、多孔窑、煤烧明焰隧道窑、隔焰隧道窑、匣钵装卫生陶瓷隧道窑,以及建筑陶瓷砖成型用的摩擦压砖机。
此外,落后产品也在淘汰名录中。
根据发改委要求,对鼓励类项目,将按照有关规定审批、核准或备案;对限制类项目,禁止新建,现有生产能力允许在一定期限内改造升级;对淘汰类项目,禁止投资并按规定期限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