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用核心技术掌握产业发展主导权 中国高端陶瓷“闪亮”进博会
11月5—10日,第二届中国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在不少进口商品“走进来”的同时,不少中国产品也正在“走出去”,用创新和技术向世界递出名片。陶瓷,便是其中之一。
进博会“国宴瓷”首次应用磨光金技术
在本届进博会中,陶瓷扮演着名片的角色,不仅登上了进博会国宴的餐桌,还成为了“进博会礼物”。
“想成为进博会国宴用瓷,竞争十分激烈。”国瓷永丰源董事长刘权辉在接受消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早在一年前该公司便参与了投标,为了确保中标产品必须符合高品质的要求,组委会更是对每个企业进行走访和考核。
刘权辉告诉记者,之所以国瓷永丰源的“盛世玉兰”系列能打动评审小组,除了企业过硬的综合素质还在于这套瓷器的设计理念。“玉兰是上海的市花,所以我们以此为亮点,确定了主要设计元素。进博会是国际化的,上海又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我们便融入了一些国际设计理念,让产品既有品质又不失隆重。设计清雅是‘盛世玉兰’系列的一大关键词,色彩方面主要运用了白色和金色,再用绿色线条进行点缀。”
据刘权辉介绍,仅“盛世玉兰”上应用的金色便分为三种:亮金、哑光金和磨光金。三种金的解决方案可以很巧妙地来区分色彩的层次,不会让陶瓷餐的设计感过分厚重。但应用三种金便意味着产品需要烧制三次,不仅给企业增加了成本,更增加了生产难度。
这套瓷器应用的磨光金技术更是国内首例。“磨光金需要烧制之后经过打磨,不同于其他的技术,磨光金烧出来是黑色,经过打磨才能变成金色,且越磨越亮,耐磨性很强,不会氧化。”刘权辉告诉记者,国外很早便开始使用磨光金技术,并只应用在皇室陶瓷用品上。而国瓷永丰源经过不断地技术攻关,终于生产出了这套国内首例采用磨光金技术的“盛世玉兰”系列产品,将这个第一次献给了进博会。
除了作为餐具在进博会国宴中大放异彩,记者了解到,一款名为《和和美美,美美与共》的陶瓷作品还作为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礼物,被组委会赠送给参加虹桥国际论坛的34名国内外嘉宾。除此之外,在本届进博会上首次设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中华老字号”文化展示项目中,也不乏陶瓷的身影——湖南展馆带来了近60件来自湖南醴陵的釉下五彩瓷;山东省展示了来自德州的黑陶烧制技艺;大名鼎鼎的景德镇陶瓷占据着江西非遗展示区的“C位”;富有当地特色的当阳峪绞胎瓷及钧瓷、汝瓷作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张名片一同亮相……
国内高端陶瓷市场亟待开发
“陶瓷文化是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历久弥新的陶瓷文化,将为讲好中国故事作出更多贡献。”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高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那么,我国陶瓷行业又该如何在传统中不断创新呢?
作为一个从业数十年的老陶瓷人,在刘权辉看来,此前我国陶瓷生产工艺水平和世界拉开了一定差距,近十年来,中国陶瓷行业也正在不断用创新来填补,“最近十年我国瓷器行业发展进步很快,吸收了不少国外先进理念。以德国为例,他们可以做到13个人管理一间产量2000多万的工厂,把产业从复杂做到简单。日本的产品则是精益求精,充满匠人精神。而法国和英国十分注重新的工艺手段,一件陶瓷产品可能售价能达到1万英镑,相当于两个货柜的中国瓷器的价格。所以在品质标准化方面,国外一些企业的经验十分值得我们学习。”据刘权辉介绍,大部分的中国陶瓷平均价很低,因此国内的高端陶瓷市场对企业和行业来说充满了机会。“中国高端陶瓷生存环境刚刚开始,景德镇很多民间手艺人为中国陶瓷撑了一把。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对陶瓷的尊重度高了,因此高端陶瓷在国内市场非常具有竞争力。”他对记者说道。
“我认为历史陶瓷看景德镇,当代陶瓷看深圳。要做属于这个时代的瓷器,需要中西合璧,即拥有60%中国元素和40%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刘权辉认为,创新是对传承最好的孝道,产品能代表企业形象和地方风格,才是成为品牌的载体。能让世界记住的陶瓷产品,一定要是国内外消费者都喜欢和认可的。
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吴越申看来,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陶瓷行业取得了飞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陶瓷产销国。近年来,在创新引领的时代浪潮下,我国陶瓷企业纷纷发力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积极迈向高质量发展,一些重点企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破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为我国陶瓷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全面推进我国陶瓷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陶瓷行业发展的命门所在,只有掌握更多的关键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导权,从根本上迈出高质量发展发展的步伐,真正从陶瓷大国向陶瓷强国转变。”吴越申表示。
(本报记者 王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