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11月28日讯(福建日报新媒体·闽南网记者 陈玉玲 通讯员 何奕斌)作为第四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全域性活动项目之一,“泰兴号”瓷器捐赠仪式暨“泰兴号”与古代陶瓷之路学术研讨会于28日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开幕。时隔近200年后,“泰兴号”沉船的50件德化瓷器回归故里,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及德化瓷外销史提供珍贵的实物证据。
泉州市政府周真平副市长(左)向郑长来先生颁发收藏证书
据介绍, “泰兴号”沉船为清代道光年间沉没于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的一艘中国商船。1999年,该沉船被国外商业团队发现并打捞出水,引起广泛关注。2018年11月,广东泮庐集团董事长郑长来从英国购入12万余件“泰兴号”沉船德化青花瓷,让这批沉寂海底近200年的文物最终回归祖国。早在今年8月,郑长来捐赠400件瓷器给德化陶瓷博物馆。时值海艺节举办之际,他又无偿捐赠50件给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极大地丰富了该馆陶瓷文物藏品的收藏体系,这将有力推动德化瓷外销史与古代陶瓷之路的学术研究。
“泰兴号”沉船
捐赠仪式上,泉州市政府周真平副市长表示,郑长来董事长的捐赠义举,这种真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责任担当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深受感动、无比敬佩,希望泉州保护好、利用好、研究好这些陶瓷珍品,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认识和研究泉州陶瓷、德化陶瓷的生产历史、制作技艺、对外贸易等,让陶瓷艺术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艘船就是从泉州出发的,一定要让这些德化瓷回来。”郑长来说,希望通过捐赠大力弘扬中国陶瓷文化,吸引更多社会有志之士,共同参与到中国陶瓷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中来,把中国陶瓷文化推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德化瓷器展出
当天,还举行了“泰兴号”与古代陶瓷之路学术研讨会,来自省内外的20多个专家围绕古代陶瓷之路展开专题学术交流。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泉州在宋元时期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东方第一大港”。到10世纪,瓷器成为对外贸易最大宗的商品之一,这也大大推动了泉州陶瓷业的发展,使泉州成为古代中国南方重要的陶瓷发源地之一,千年瓷都——德化更是中国民窑的代表。
与会人员参观展览
参加访谈的学者表示,“泰兴号”沉船事故复原了一段被遗忘了的东方历史,沉船上发现的德化瓷,与近年来在德化桐岭、梅岭、东头、后所等窑址出土的青花瓷,造型纹饰完全相同,这印证了德化不仅是“中国白”的故乡,而且在青花瓷也占有一席之地,见证了昔日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
“‘泰兴号’沉船史是世界沉船史上的重大发现之一,出水这么大量的德化瓷器,特别是闽南窑口的瓷器,对于研究我们中国的造船史、海外贸易史和交通史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羊泽林副所长表示,这些陶瓷都是灵芝纹,是典型的德化窑日用品比较大的外销产品,反映了我们中国从宋元时期就有了强大的造船能力和航海技术,包括向海外输出的手工艺品,都是海外贸易繁荣的反映和特征。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丁毓玲馆长说,在“海丝”这段历史里,泉州港口的活动、海外贸易持续的时间非常长,“泰兴号”沉船的挖掘以及出土的文物,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这些陶瓷的背后有着非常丰富的故事,船只沿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唐宋元明这条陶瓷之路延续至今,都可以从“泰兴号”上得到印证。同时,从艺术上来说,这些瓷器也是中国青花瓷里独树一帜的典型代表,是非常有收藏价值和参考价值的一批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