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历史发展的见证。继向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德化陶瓷博物馆捐赠部分“泰兴号”沉船瓷器后,12万件“泰兴号”沉船瓷器的拥有者郑长来又向泉州海交馆进行了捐赠。这批文物也是泉州港口贸易影响深久的重要见证。
“泰兴号”沉船是清代道光年间沉没于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的一艘中国商船。1999年,被国外商业团队发现并打捞出水,同时出水的还有大量产自德化窑口的青花瓷。瓷器捐赠者泮庐集团董事长郑长来告诉我们,多年来,他一直在追寻这批瓷器的踪影。直到2018年,他终于从英国购入12万余件“泰兴号”沉船德化青花瓷,让这批沉寂海底近200年的文物最终回归祖国。
“泰兴号”沉船瓷器捐赠者 泮庐集团董事长 郑长来
其实这批瓷器虽然说收藏在我手里,是我们企业自己花钱把它收回来了,但是它不属于我们,它属于我们国家,属于我们各个大博物馆,属于我们民族,希望在这个捐赠仪式上来唤起我们的企业,包括我们的国民,把海外流失的大量的文物把它们接回家,让它们魂归故里,让它们归回原有的主人——中国。
今年8月,郑长来将190余件“泰兴号”沉船瓷器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9月又无偿捐赠400件给德化陶瓷博物馆。“泰兴号”沉船青花瓷品类众多,包括青花盘、碗、杯、碟、盅、粉盒等,造型丰富且纹饰多样,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专家认为,这些瓷器对研究德化外销史和闽南瓷窑业技术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羊泽林
现在我们看到的主要是这一类的灵芝纹的盘,还有俗称的圈点纹的碗,还有提兰花的这类盘,是德化窑里面外销种类里面数量比较多的,而且是比较主要的一个品种。它的纹饰跟它的胎釉来说也是相对比较精美的。从这个船上出水这么大量的精美的陶瓷器来看,我觉得这个对我们研究、复原明清时期闽南地区这一带的制瓷手工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意义。
“泰兴号”沉船是目前已发现的、清代中晚期较为少见的大型中国对外贸易商船。因此,它对研究19世纪中国对外海洋贸易情况、以及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也具有重要作用。提起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大部分人都聚焦在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但事实上,在明清时期,泉州的民间港口贸易仍在持续。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 丁毓玲
事实上港口作为官方的贸易主要港口不再风光以后,泉州的商人依然活跃,泉州的很多民间港口,贸易港口依然非常活跃。所以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这一段历史,泉州的这个港口活动、海外贸易活动持续时间非常长,一直到清代,我们“泰兴号”沉船以及出土的这些文物,是一个非常好的见证。
接下来,海交馆将对这些文物的重要价值进行整理研究、保管和展示,努力让这些文物“活起来”。
本台记者:陈耀坤,苏翠莹
编辑:陈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