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夏,天气炎热中还带着些许清凉,阳光透过细密的竹叶倾洒而下,铺了一地,走过这段竹林小道便来到了郑振雷&郭丽珍的工作室。这是一座德化很常见的老房子,白墙黑瓦的土筑楼,不同的是,因为这里的主人,老房子焕发出新的活力,古朴中带着雅致,雅致里又藏着随性,这便是郑振雷和郭丽珍夫妻生活工作的地方了——赢火陶艺工作室 & 珎子茶房。
郑振雷,是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一名老师,在教学之余,他创立赢火陶艺工作室,其一为自己的柴烧梦安了家,其二也为教学工作提供了实践试验的可能。而后,郭丽珍也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珎子茶房,夫妻俩便将工作室放在了一处,他们将创作和生活都放在这里,郑振雷潜心柴烧,从事艺术和设计创作,郭丽珍则以茶会友,用心事茶,平时也会帮忙丈夫做一些创作,二人过着生活、工作一体化的日子。
柴烧,是艺术的赌注
“柴烧,是一场艺术的赌注”,郑振雷如是说,自己做一半,天赐一半,只可遇见,不可预见。就算同样的坯体,放在不同的窑炉,置在不同的窑位,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烧出的成品的釉面全然不同。出窑的那一刻,是一次华美的见证,跳动的火痕,神秘的落灰,也许是灵动的窑汗、也许是璀璨的窑变,如繁星点点、旭日高升、银河流泄……可以说这是一场向天祈求美的仪式。
说到“美”,这里除了柴烧之美,还有另一种美。妻子郭丽珍在茂林修竹间开辟了一方静谧天地——珎子茶房,这里美得朴雅,美得惬意。
郭丽珍,国家二级茶艺师、国家二级评茶师,与茶的缘分开始于一次机缘巧合,但如今的她专心事茶,已然全身心投入到爱茶事业中。茶室的每个角落、房前的院子都被打理的雅致非常,处处透露出一份惬意。
对于郭丽珍来说,在珎子茶房,不只是茶,还有她的生活。她认真温柔地对待生活,对待茶,所以她的茶也透着对生活的热情。关于爱茶这件事,郭丽珍有自己的理解,她认为“依茶择器”是对茶最基本的尊重,好茶择器,茶遇好器,才能拥有最好的茶香。她也经常会用丈夫做出来的器具来喝茶,好茶配好器,让茶汤显得更加浓郁芬芳。
夫妻二人在这里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沏一壶清茶,品一缕清香,然后,把玩着手中精美的茶陶,与来访的三两友人聊聊人生。这样的生活,想想就觉得十分的惬意。
匠心,是初心的坚守
在柴烧的这条路上,郑振雷跟别的柴烧匠人一样,热情而专注。为了出窑那一刻能够与自己喜爱的作品相遇,从拉坯到烧制的每一个环节他都投以百分百的专注,面对繁琐且复杂的准备工作更是细细考量,甚至于几天几夜的坚守也不在话下,可以说,柴烧活跃的生命力与能量正是匠人内心精神世界的写照。
要说不同,那便是郑振雷的教师身份。在平时的创作中,郑振雷除了痴迷于柴烧艺术的无限探索,更是在这份追求里加入了一份教育者的思考。成为一名教师,是郑振雷的初心,2001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便来到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任教至今。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郑振雷将这份责任与担当融入到了教学与创作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创新创作,让学生在不断的试错中找到最后成功的方法。同时,他还将这种“尝试——探究讨论——再次尝试”的教学模式融入到平时创作中,郑振雷会尝试多种烧成技术,如盐烧、苏打烧等,每每有所得便会记录下来,也乐于将经验心得与学生们分享。
如今,郑振雷正探索新的课题——柴窑的排烟系统。众所周知,柴烧是利用薪柴作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过程中将会用到大量的木材,所排出的烟也是巨大的,这便带来了一些环保问题。郑振雷指出,虽然现在德化的柴烧窑口不多,但是长期发展下去对环境是一个考验,那么,设计一个科学环保的排烟系统是很重要的。现在郑振雷从风口、火道、烟囱各个环节去考虑,提出“让排烟入水过滤”的设想,一方面减少排烟量,一方面净化排烟。当然,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要实现还需要反复尝试,我们相信郑振雷做得到。
青山远黛,碧水含情,赢火陶艺工作室 & 珎子茶房在无数个不紧不慢地日子里,看日升月落,待客来客往,一个为柴烧痴狂,一个以茶为知己,夫妻俩在这里将小日子过成了诗。如果你到“瓷谷仙境”的话可以去他们那里,看看郑振雷的手作器物,尝尝郭丽珍泡的那壶茶。
人物名片
郑振雷
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教授
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带头人
主要从事陶艺方面教学
福建省陶瓷艺术名人
全国轻工技术能手
2005年6月,成立赢火陶艺工作室,从事柴烧茶具系列方面的制作与烧成
郭丽珍
国家二级茶艺师
国家二级评茶师
珎子茶房创始人
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老师
部分作品展示
沉淀
流金
破晓
融
唐梦
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