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移 峰
晨起凭鸟唤,卧床听雨眠,在瓷谷仙境有一种生活,叫“落花听雨,闲看烟云”。
沏一壶清茶,看瓣瓣落花,听细雨绵绵,在竹林山风间,感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这便
是“竹林山居”一天的日常,也是山居主人张移峰的生活日常。
不惑之年 归隐求志
竹林山居,是张移峰生活的地方,也是他的柴烧工作室。因为对德化陶瓷文化的热爱与执着,他毅然放弃了大城市的繁华,来到德化瓷谷仙境,将自己的艺术梦想搬进了这乡村山野。
2018年,他投入巨资改造了当时废弃的仙荣小学,如今,这里已焕然一新。旧教学楼被改造成了温馨的民宿,操场变成了偌大的庭院,小桥、流水、凉亭、游鱼,将这里点缀得诗意盎然,越过庭院便是张移峰的工作室。就这样,他在这里定居下来,用心经营着自己的艺术天地——京津德化陶瓷艺术文化园,成为来来往往的艺术家们到德化必打卡的场所。
走进张移峰的工作室,墙壁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水墨画,架子上陈列着一些柴烧器皿、青花瓷瓶,案台上铺着宣纸,还有未完成的瓷画,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一下子将人们带进了淡然悠远的艺术世界。
张移峰工作室一角▲
专注技法 关心文化
在这里,笔者看到了张移峰与众不同的柴烧。除了火痕、落灰、釉面变幻这些共性,笔者关注到这里的柴烧多了一缕诗情画意,器皿上一幅幅别出心裁的小画让古朴的作品多了别样的风情。在柴烧器皿上作画,张移峰是德化第一人,这也成为他独特的标签。
可能因为之前经营画廊的缘故,张移峰对于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执着。张移峰认为,柴烧只是一种技法,并不能称之为“文化”。所以,他尝试将自己的艺术见解融入到柴烧中,一方面探求柴烧技法的多变性,一方面延展作品的文化属性。他说,作品是个人的,但文化是民族的,他想在作品中融入一些关于文化的思考。
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那么容易。众所周知,柴烧作品本身具有极大的不可控性,不同的泥,不同的木材,不同的窑温,不同的气氛,在器物表面都会形成不一样的效果。而张移峰则需要根据不同效果作不同的画,可想而知这是极其考验画家功夫的,不仅仅是对画工的考验,更要求作者自身要有极高的艺术修养,才能做到挥墨自如,取舍得当。纵观张移峰的柴烧绘画, 小桥、流水、劲松、朗月、文人骚客、英雄意气皆可入画,篇幅虽小,却总给人浑然天成、意犹未尽之感。
除了画画,张移峰还在作品上刻字。苍劲有力的汉字让原本安静的作品一下子活了起来,与器物釉面效果交相辉映,更显柴烧质感。
张移峰作品▲
日益精进 臻于完美
张移峰认为,柴烧是一个造化的过程。一切的准备也无法完全控制大局,微妙的变化都会演变出难以预测的结果。柴烧过程中有太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他作为参与者,一直享受其中,并得到无穷的温暖与满足。但是,他始终相信柴烧中有完美。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谈话间,张移峰拿出了自己收藏的一个日本柴烧作品,其完美的几乎不像柴烧。在看到这个来自日本的作品那一刻,我们大概理解了他口中的“完美”,是日复一日的技法精进,年复一年的匠心坚守积聚而成的“完美”,而这就是张移峰一直想要做到的。作为一名手艺匠人,张移峰深知,属于匠人的命运没有捷径,只有时光的浸润和对于技艺的研磨,才使得未来熹微的光芒逐渐变得明亮。
为此,他还搭建了自己的柴窑,在一窑一窑地尝试中,亲力把控拉坯、成型、入窑、烧制每个环节,通过不断的修正、调整,将艰辛和变数化作每一件独一无二的作品。
就这样,张移峰将自己的热爱与精力一点一滴倾注在竹林山居里,优美的环境,还有特色的陶瓷文化,让这里渐渐成为文人骚客、艺术大伽创作休闲的好地方。来到这里,想喝茶就喝茶,想画画就画画,随意坐着,聊天、用餐、小酌、听音乐、看书、看电影……你总能找到自己的乐趣。
部分作品展示
柴烧的羊脂白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