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窑址
“在我国首次在一个窑址中揭露四座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同时出现龙窑、分室龙窑、横室阶级窑等窑型,在一个窑址就能够感受近千年陶瓷烧制的发展史,十分难得。”昨日,在泉州城考古学术研讨会上正式发布了德化窑址考古发掘成果,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羊泽林研究员作发掘成果汇报。
历时三个月发掘数千件瓷器
2020年3月至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福建省博物院、德化县陶瓷博物馆、德化县文管办、厦门大学携手对德化县尾林窑址、内坂窑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为442平方米,共揭露5座窑炉遗迹(其中尾林窑4座、内坂窑1座),解剖2处作坊遗迹,出土宋至清代青白瓷、白瓷、青花瓷标本数千件。
羊泽林说,通过尾林窑发掘收获满满,首次在一个窑址中揭露四座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并有叠压打破关系的龙窑、分室龙窑、横室阶级窑;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揭示德化窑从宋元时期的龙窑至明清时期的横室阶级窑的发展演变过程,填补了德化窑古代窑业技术史的缺环。通过对窑炉遗迹及出土标本的研究,有望为德化窑产品的分期断代以及从青白瓷到白瓷、白瓷到青花瓷的生产发展过程提供考古学的依据。
此次作坊区发掘首次填补了德化古代窑业在瓷土加工、制瓷工序上的缺环,为完整展示德化古代制瓷工艺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此次发掘还采集200多件不同时代、不同釉色、不同窑址标本的胎釉成分数据,结合历年标本的测试成果,初步建立德化古窑址标本数据库,为以后开展德化窑的综合研究奠定了基础。
建议建设窑址公园见证海丝历史
羊泽林说,此次发掘是为了配合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不仅解决了德化窑的一些学术问题,也为申遗工作提供一些佐证。
据了解,德化窑“白瓷”著称的外销瓷窑址,在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占有重要地位。自1976年碗坪崙(宋)、屈斗宫窑(元)开展考古发掘工作以来,先后对甲杯山窑址(元明)、祖龙宫窑址(元明)、杏脚窑址(清代)实施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一批不同历史时期的窑炉遗迹,出土一大批青瓷、白瓷、青花瓷标本。
羊泽林说,此次尾林窑发掘进一步见证海丝灿烂历史,此前在水下考古出土陶瓷器,和尾林窑发掘的十分相似,甚至是一样,说明了许多古外销瓷是从泉州港出发的,再运向世界各地。为此,他建议发掘工作结束后,应尽快编制窑址本体保护方案,开展窑址保护、展示工作。结合申遗工作以及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的编制与建设,制订今后切实可行的考古工作计划并实施。
相关报道:
德化窑遗址首次发现一个窑址有四座横跨四朝的窑炉遗迹
德化窑作为以“白瓷”著称的外销瓷窑址,在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占有重要地位。在2019年市文旅局组织考古调查、勘探的基础上,今年3月至7月,福建博物院、德化县文管办、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联合对德化尾林、内坂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400平方米,共揭露5座窑炉遗迹,其中尾林窑4座、内坂窑1座,解剖2处作坊遗迹,出土宋至清代青白瓷、白瓷、青花瓷标本数千件。
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羊泽林说,尾林窑是此次考古发掘的重点,该窑出土标本以宋元明时期青白瓷、白瓷为主,少量清代青花瓷,器形有碗、盒、瓶、盘、执壶、炉等,窑具有垫柱、伞形组合支烧具等;内坂窑出土标本均为宋元时期青白瓷、白瓷。
羊泽林介绍,通过尾林窑发掘,首次在一个窑址中揭露四座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并有叠压打破关系的龙窑、分室龙窑、横室阶级窑,同时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揭示德化窑从宋元时期的龙窑至明清时期的横室阶级窑的发展演变过程,填补了德化窑古代窑业技术史的缺环。而通过对窑炉遗迹及出土标本的研究,有望为德化窑产品的分期断代,以及从青白瓷到白瓷、白瓷到青花瓷的生产发展过程提供考古学的依据。
“此次作坊区发掘首次填补了德化古代窑业在瓷土加工、制瓷工序上的缺环,为完整展示德化古代制瓷工艺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羊泽林表示,此次发掘还采集200多件不同时代、不同釉色、不同窑址标本的胎釉成分数据,结合历年标本的测试成果,初步建立德化古窑址标本数据库,为以后开展德化窑的综合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