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传统雕塑作品吸引参观者的目光
?文/图 林婉清 连江水 李宏图
本届双年展以“弘扬匠心,致敬传统”为主题,是立足于传统继承、对标国际艺术高端赛事、搭建的传统陶瓷艺术竞赛交流平台,也是国内首次以“传统陶瓷艺术展览”为概念的活动,旨在弘扬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用艺术为社会赋能,以艺术推动人类创新进步,激励陶瓷艺术家勇于探索,创造既有深厚的传统意蕴,又有当代文化精神的陶瓷艺术作品,倡导工匠精神,传递创造智慧,增强文化自信,为传统陶瓷艺术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全球1330件作品角逐106万元奖金
今年7月份,双年展面向全球启动作品征集,分陶瓷雕塑和传统陶瓷器物两大类,要求创意新颖,因材施艺,形神兼备,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
征集火爆。截至11月10日作品征集收官,短短4个月,共收到来自中国29个省份和地区以及日本、韩国、英国等多个国家的863人、1330件报名作品,规模与数量均远超预期。
作品经全国15位专业评委三轮评选,选出特等奖1名、金奖2名、银奖4名、铜奖6名、优秀奖20名,奖金总额高达106万元,其中特等奖奖金28万元。我县陶瓷艺术家兰全盛创作的瓷塑作品《紫气东来》获特等奖。为鼓励传统陶瓷艺术的推陈出新,活动还设置“技艺传承奖、工艺创新奖、评委特别奖、特殊荣誉奖、优秀组织奖”。
特等奖作品《紫气东来》
金奖作品《大地》
获奖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158件传统陶瓷艺术精品集中展出
报名作品经三轮评选,最终选出158件(套)作品入围。入围作品展于12月15日至2021年3月15日在县陶瓷博物馆集中展出。参展作品类型涵盖所有中国传统陶瓷工艺品类,呈现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丰富多彩的面貌。它们继承了中国传统陶瓷的精神,具有鲜明的地方工艺文化特色,同时又带有艺术家本人的个性化特征。既有传统写实,又兼顾写意抽象,衔接传统与未来,理念新颖、题材广泛,手法独特、意蕴悠长,集中展示了当代陶瓷艺术家精湛高超的艺术造诣,为世人提供了一场感受瓷都魅力、共享陶瓷艺术的饕餮盛宴。
为配合首届德化“中国白”中国陶瓷艺术双年展,还同期举行了特邀作品展,展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杨永善、刘巨德、钟蜀珩、郑宁、邱耿钰、章星、王辉、董素学、杨帆等知名教授、学者、艺术家,宜兴紫砂工艺厂顾绍培、吴鸣、曹亚麟、张正中,以及我县国家级陶瓷大师、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的陶瓷艺术作品。特邀展旨在联手我国传统陶瓷产区技艺高超的优秀工匠、工艺大师,在学术、艺术、工艺、技术的相互交流与探讨中,创造出更加丰富而优秀的成果,从而看到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在未来的多样可能性,予以启发。
构成德化完整的陶瓷展赛销体系
“本届双年展汇集了陶瓷艺术设计界全国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业者等,在中国传统陶艺领域艺术创作、工艺技术、学术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韩景阳指出,从参展作品范围来看,丰富而优秀的陶瓷类作品,工艺技术的登峰造极与文化精神境界的深厚积淀合而为一,为中国的陶瓷未来留下了属于这个时代特征的、具有鲜明代表性的陶艺作品。“我们鼓励与提倡的传统应该是鲜活的,不仅要展现高超的工艺技术,还应具有承前启后的文化价值。传统之重点在于思想与文化的积淀与传承。”韩景阳说。
在本届双年展组委会名誉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看来,中国的传统陶瓷艺术一直在变化中寻求发展。每个时代都有其鲜明的精神文化特征。正是这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鲜明的文化特征,才使得中国陶瓷文化始终鼎立于世界。“探寻具有我们当今社会精神面貌特征的传统陶瓷艺术作品,也是我们启动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双年展的初心和历史使命。”
在此之前,我县已连续举办三届的“中国德化陶瓷博览会暨茶具文化节”和“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其中,前者侧重茶具产业领域,“大奖赛”侧重于当代艺术领域。本届双年展的举办,填补了德化筹办专业的、高端的、具有国际文化水准的传统陶瓷艺术展览方面的空白,构筑了跨越产业和艺术、贯通传统和现代的陶瓷展赛销体系。
全国知名高校专家与陶瓷大师齐聚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研讨会——
论道“匠心与传统”
活动当天,还举办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研讨会,对中国传统陶瓷艺术进行深层次和多角度的研讨。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广州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泉州工艺美院的专家学者们与德化陶瓷艺术大师、新秀们齐聚一堂,畅所欲言、深入探讨、集思广益,从文化、艺术、产业等不同角度,透视传统、解读匠心,推动传统陶瓷艺术传承发展。
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教授吕金泉:
好造型有不衰生命力
造型和装饰是构成一件陶瓷艺术作品的艺术属性,好的造型和装饰是经久不衰、有生命力的,能够成为时代的经典。陶瓷创作中,造型很重要,造型上的创意表达,寄托着个人情感和思想,也更为人们所青睐。当下陶瓷创新的造型艺术表达,还做得不够。艺术家要通过造型的创意表达,注重原创设计,创作出自身理念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作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章星:
从文化层面将艺术生活化
德化以何朝宗风格为代表的佛像瓷塑,在中国雕塑史上是非常特别的存在,其尺寸并非寺庙、展览或是商业的尺寸,而是把宗教文化转移到一种非常方便的家庭礼仪活动中。对德化瓷塑传统技艺,应该坚守和保护。无论是作为遗产或者艺术,还是对从业者来说,都应该从文化高度来思考、来创新,形成新的体系。把艺术和遗产作为德化瓷塑核心,将艺术生活化,用产业去带动这项技艺的发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美院世界艺术史研究所所长张夫也:
创新是“破土而出”的价值
陶瓷艺人在创作中,要遵循人文性、审美性、创新性原则,注入更多现代的设计理念,借助技艺让作品独具艺术感。匠心既是灵动之心,也是思考之心、创意之心、审美之心。自然物正因有人的意志注入,才成为一件艺术品,这就是匠心。传统需要创新,但创新也要在法度之内,要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应该是刷新固有经典界面后,呈现出“破土而出”的那种生命气息。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邱耿钰:
传统是对文化积淀的继承
匠心,指的是一种工巧的心思,也就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巧妙的构思。弘扬匠心实际上就是在提倡一种创造性的精神。
传统具有文化继承的含义,任何一种艺术的形成,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过程,能对未来的发展曲线产生辐射作用。中国的陶瓷发展是一个不断发现新材料、不断产生新工艺、不断产生新品种的过程。德化的瓷塑,以陶瓷材料“白”取胜,正是充分认识到了德化白瓷自身的材质所具有的价值,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因此,我们在谈致敬传统的时候,就是在向一种积极的、健康的陶瓷传统文化致敬,向富有创造精神和具有开拓精神的传统陶瓷文化致敬。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陈琦:
好作品要经历审美提升
对艺术的审美不能出现行政化和统一化。一件优秀的作品呈现在大众面前,一定是有自己的特色在里面,或是创作理念引人共鸣,或是精湛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如果创作者想让作品向大众“敞开心扉”,其中一定会经历审美的不断提高。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要有更高的眼界、更宽广的胸怀,用作品讲好故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教授李正安:
经典须借鉴也须变革
不要把传统和现代、艺术、设计割裂开来,认为原始的就是过时的东西,事实上很多现代设计思想追根溯源来源于古人的智慧。陶瓷从业者要不忘初心,在继承古人智慧的基础上创新。任何经典陶瓷都有渊源,它既是须借鉴的,也是有变革的,不能一动不动地原搬照抄,同时也是需综合的,在新的环境中和新技术进行融合。对德化白瓷来说,应该“特质不变、适时进化、融入生活、注入活力、互为兼容、平衡发展”。
北京理工大学工艺美术系系主任王乐耕:
创新终将刻上时代烙印
传统很宝贵,要继承前人利用当时年代的自然资源和生产力造福人们的精神。本次双年展,我看到很多年轻创作者的优秀作品,既有对传统材料、技艺的传承,也在题材和创意表达上融入自己的思考,并加以创新。创新的依据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要把握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和趋势,充分满足生活需求。这里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清华大学教授郑宁:
“当代”必将成为传统
“传统”显现于当代,“当代”也必将成为传统。我们要思考,当今之中国陶瓷为未来之中国陶瓷留下什么样的传统。我们生活在当代,要以开放的态度面向当代之世界;我们也生活在历史的特定时空,有情怀并有责任传承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我们坚信中国的传统文化足够优秀,我们会勇敢地走向世界,并以谦虚而宽怀的态度与世界交流。
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翟建军:
传统文化是创意创新的源泉
匠心与传统的融合发展,首先是源于对优秀传统的尊重与传承,要学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与现代融汇贯通;要在继承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与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相融合的契合点;要在敬重传统、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意创新,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创意创新的源泉。其次是源于用心的对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乃至世间万物之美的观察与思考,凝炼创意,从而设计出独具匠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