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产区德化 广东 江西 山东 湖南 四川 河北 晋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艺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辅料 卫浴陶瓷 陶瓷机械
 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产区动态>>德化>>|
德化窑址:承载瓷器焙烧的千年记忆

发布:2021-4-25 15:19:21  来源: 泉州晚报 [字体: ]

德化窑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德化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商品,是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它为中国手工业史、陶瓷史、海外交通史、对外贸易与经济交流史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记者 吴拏云 陈小阳 文/图

德化瓷是海丝主要贸易品

德化窑烧瓷历史源远流长,据德化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介绍,德化陶瓷始于夏商,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宋元时期,受益于泉州海洋贸易的繁荣,德化窑迅速崛起。那时,德化境内窑场林立,生产规模庞大,瓷器品种丰富多样,在器形与纹饰上广泛迎合海外市场需求,其产品大量销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当今世界各地考古中,德化瓷频频被发现,备受瞩目。宋元时期,德化先进的分室龙窑筑造技术以及庞大的生产规模,都彰显出泉州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强大的产业能力和输出能力。

南宋沉船“南海一号”上相当一部分瓷器产自德化。此为该沉船上瓷器分布图。

据《窑火映红的天空》一书所载,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德化浔中镇丁溪村的云尾山、牛尾寨、四埔山等地以及美湖乡的尊美村后坪山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采集到石斧、石矛和印纹陶片。这表明在新石器时代,印纹硬陶在德化就已经有了制作。商周时期,德化三班镇辽田尖山即开始建窑烧瓷,生产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至唐末五代,在德化三班、泗滨村一带,制瓷业就已比较发达,据《龙浔泗滨颜氏族谱》所载,泗滨颜氏开基祖教先于唐代来到德化,其第五子文丽得中明经博士。文丽之子化䌽举国子博士及第,并著有德化县第一部《陶业法》传授陶瓷工艺供后人学习。

宋元时期,德化瓷产品开始大量涌入国际市场,畅销国外,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贸易品之一。德化陶瓷成为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最主要的历史见证物之一。据元代旅行家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书中记载,刺桐(泉州)港附近的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

德化瓷瓷质致密

明代是德化窑陶瓷生产的又一个高峰期,尤以“德化白”闻名于世,该白瓷胎体滑润致密、洁白如玉,叩击如磬,光泽闪亮,其釉色纯净。釉面晶莹光亮,乳白似象牙,如凝脂冻玉,美不胜收。明代又是德化窑瓷塑艺术的繁盛时期,德化白瓷与众不同,不仅透光度极好,为群瓷之冠,而且可塑性极强,无一不能塑造。以何朝宗、张寿山、林希宗、林朝景、陈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瓷塑艺术家,把德化窑瓷塑艺术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

青花瓷是明代晚期才开始烧造,到了清代已经步入成熟并趋于精美,几乎所有的清代德化窑窑址都生产青花瓷,生产地区遍及德化全县,其中尤以上涌、葛坑、汤头、浔中、龙浔、三班等乡镇最为密集。据记载,清朝盛时德化瓷工多达25000人。德化青花瓷大量销往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非洲等地,清嘉庆德化诗人郑兼才《窑工》诗描绘了当时外销瓷的盛况:“骈肩集市门,堆积群峰起。一朝海舶来,顺流价倍蓗。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

窑址遍布德化全境

据《德化县文物志》记载,目前,德化县境内发现的古窑址多达239处,其中青铜时代1处,唐代1处,宋元时代42处,明代30处,清代177处,民国时期55处。这些窑址遍布德化全境,很多窑址规模大,延烧时间长,有的从宋元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在德化的古窑址中,屈斗宫窑址、祖龙宫窑址、尾林窑址、内坂窑址等尤为重要。

德化屈斗宫窑址

屈斗宫窑址位于龙浔镇宝美村破寨山南坡上。破寨山属中低山地形,山体浑厚,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山顶海拔525米。1976年4月25日至7月26日,由福建省博物馆、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原晋江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联合组织对屈斗宫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共揭露面积1015平方米,揭露分室龙窑一座,全长57.1米,宽1.4至2.95米,有17间窑室。出土物皆为宋元时期的白釉和青白釉器,胎质洁白、细腻、坚致。白釉细腻温润,有的呈乳白色,已开明代建白瓷之先河;青白釉呈水清色,釉厚处呈淡绿色,光泽感强,清雅美观。

屈斗宫窑址是研究中国古代南方窑炉技术体系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资料之一。

屈斗宫窑基的发现,证明自宋元以来,在德化尚存一种古老的“鸡笼窑”窑炉类型,填补了德化窑炉发展历史的一个空白,是研究中国古代南方窑炉技术体系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资料之一。1988年1月,屈斗宫德化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三班、盖德、龙浔、浔中四个乡镇的宋至明代窑址。2005年,屈斗宫德化窑遗址被列为“十一五”期间全国10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

奉祀“窑坊公”林炳

与屈斗宫窑址比邻的是祖龙宫窑址,该窑于2004年抢救性考古发掘后即回填,回填也是对窑址保护的一种较好办法。离窑址不远就是祖龙宫了。该宫庙始建于宋,数百年来一直是德化陶瓷从业者心中的“圣地”,因为宫里供奉着在德化陶瓷史上有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窑坊公”林炳。

祖龙宫内奉祀“窑坊公”林炳

据介绍,林炳为北宋中叶德化瑶台市(今宝美村)人,他是德化窑炉革新的先驱者。宋时,泉州刺桐港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作为对外贸易主打产品的德化陶瓷需求量大幅增加,而当时德化烧瓷的窑炉都是一些方形或平顶条形的小窑,难于大规模生产瓷器以满足出口的需求,因此,“拱大窑”成了德化窑工共同的梦想。林炳率先尝试“拱大窑”,他把小型的方形窑、平顶条形窑改建成大窑,并试着烧制陶瓷。但一开始时,高温焰火一冲出,瓷窑便塌顶,屡试屡败。林炳在塌窑处苦思冥想。有一天,他在窑前打起瞌睡,梦中只见一美丽仙女“袒露双乳,凸起大腹,口吐烟雾”从空中飘然而至,并向他指了指窑炉。梦醒后,林炳认为获得仙女的暗示,马上入手打造新窑炉,一改过去使用的方形、平顶条形窑,新建砌拱圆穹顶主窑室(凸腹),两旁砌“奶窑”(露乳),砌窑囱拔焰消烟(吐雾)。没想到,新窑一试烧,竟大获成功。林炳由此成为德化“拱大窑”的第一人。

祖龙宫始建于宋,一直是德化陶瓷从业者心中的“圣地”。

为感激玄女“指点”的恩德,林炳塑玄女像并建宫奉祀。林炳逝后,窑工塑林炳像安于玄女之右,并尊其为“窑坊公”。后来,奉祀他们的宫庙被称为祖龙宫。为纪念林炳对陶瓷业的特别贡献,每逢农历五月十六林炳诞辰日,德化当地人都要在祖龙宫举行独特的祭祀活动。中国传统的敬神祭祖的典礼通常是以牲畜、蔬果之类食物为供品。而德化人在祭祀窑坊公时,却以创新瓷器为供品,陶瓷厂家与艺人都是带着最得意的新作品或获奖作品前来奉祀。这种奉祀方式在全国各地的庙宇中大概绝无仅有。每当窑工新建瓷窑初次点火烧成时,也要举行祭祀“窑坊公”的仪式。在这千年的薪火传承中,奉祀“窑坊公”的香火总是在窑口上缭绕,人们视之为窑火之魂,并寄托着有关瓷的各种祈望。

“一眼千年”的遗址点

尾林窑、内坂窑遗址位于德化县三班镇,是德化窑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尾林窑址考古发掘揭露的四座窑炉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这处窑址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揭示德化窑从宋元时期的龙窑,至明清时期的横室阶级窑的发展演变过程。在遗址点,从山上往山下望,宋、元、明、清的窑炉依次排布,堪称‘一眼千年’。”郑炯鑫在为笔者介绍德化尾林窑址时称:“该窑址填补了德化窑古代窑业技术史的缺环,为展示德化古代制瓷工艺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尾林窑横室阶级窑模型

尾林窑位于三班镇三班村的三班瓷厂西北约1公里处山坡上,东南与内坂窑隔上寮溪相望。窑址占地866.06亩。山坡上植被茂密,窑址堆积深厚。2019年9月,考古队对尾林窑进行勘探,已确认3处龙窑遗迹;2020年,福建博物院组织队伍对尾林一号窑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42平方米,窑炉为“西南—东北”走向,山坡上植被茂密。窑址堆积深厚。发现有叠压打破关系的宋元龙窑1座、元明分室龙窑1座以及明清横室阶级窑2座。此外,还对二处作坊遗迹进行试掘。出土瓷器标本主要为宋元明时期的青白瓷、白瓷以及少量清代青花瓷。青白瓷、白瓷装饰技法有模印、刻画、捏塑、堆贴等。纹饰主要有莲花、牡丹花、菊瓣、缠枝花卉等,部分器物底部模印、刻画文字。青花瓷主要有碗、盘,图案有松鼠葡萄纹、龙纹、花卉等。窑具有伞状支烧具、支圈、垫柱、匣钵等。

宋元德化窑展示馆内再现了古代工匠烧制陶瓷的场面

尾林窑是德化地区比较重要的瓷器产区,产品不仅器形较多,而且在同时期窑址中其产品质地较好。它的产品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国家较多地被发现,说明它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产品重要产地之一,对于研究福建宋元时期外销瓷具有重要的价值。

内坂窑址位于德化县三班镇泗滨村至三班村一带,在上寮溪南岸、大兴岭东北面山坡上,西北距尾林一号窑约230米,面积约3600平方米。经2016年、2019年调查勘探,已确认4处宋元时期龙窑、分室龙窑遗迹,窑炉均保存较好。

出土的宋代青白釉军持

2020年,福建博物院组织队伍对内坂二号窑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13平方米。揭露二道残存的隔墙,都仅存最底部一层立砖;窑门揭露7个,均位于西侧,窑门底部与窑底平;护窑墙揭露5处,主要位于西侧中前段地势较低处,平面多近似圆角长方形、弧形等;窑尾破坏较严重,出烟室仅存倒塌堆积及痕迹。出土器物以青白瓷为主,器形主要有碗、盘、盏、盒、瓶等。大部分器物的器表模印缠枝花纹、莲瓣纹等窑具以支圈、伞形支烧具、垫柱为主,少量匣钵。内坂二号窑的窑炉结构较为简单,窑墙未发现多次修补现象,出土产品风格以南宋中晚期为主。初步认定内坂二号窑年代为南宋中期至元代初期。

不同时代文化层的出土物亦有不同

在内坂窑还发现作坊遗址,即内坂瓷土加工作坊,位于上寮溪东岸。作坊遗址面积约900平方米,目前保留水碓坑5个,水池8个,臼坑10个,用石头垒的长约100米的水渠,以及长约10米的石坝。

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羊泽林研究员表示,在2020年的考古发掘中,作坊区发掘首次填补了德化古代窑业在瓷土加工、制瓷工序上的缺环。此次发掘还采集200多件不同时代、不同釉色、不同窑址标本的胎釉成分数据,结合历年标本的测试成果,初步建立德化古窑址标本数据库,为以后开展德化窑的综合研究奠定了基础。

窑炉经历多次演变

在海外贸易提供的生产实践中,德化窑制瓷技术推陈出新,窑业技术自成体系,生产工艺独具特色。德化山地多为中生代火山岩及花岗岩构成,蕴含丰富的瓷土矿藏,质地优良,大部分经过粉碎磨细、淘洗的练泥即可直接制坯。据介绍,在千年的瓷器焙烧发展过程中,德化窑炉也经历了多次演变,相继出现龙窑、分室龙窑、阶级窑等重要窑型。

德化窑制瓷技术经历千年的演变发展过程

龙窑也称长窑、蜈蚣窑或蛇窑,是我国南方最为常见的传统窑炉形态。它依山势倾斜砌筑,呈长条状,形状似龙而得名。一般龙窑长30—80米,结构精简,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燃烧室除窑头设有单独的火膛外,其余均在烧成室的通道内,投柴孔设在两侧窑墙上的拱脚处,对称排列。窑的尾端一般设烟囱,紧靠出烟坑有挡火墙和烟火弄,常以茅柴、树枝、芦苇等为燃料。其优点是利用自然山坡建造,造价较低,窑内火焰会上升,便于利用余热。龙窑因结构精简、容量大,升降温快、流速快,可以营造还原气氛,使窑腔内温度分布较均匀,故败窑少,成品率较高。

在龙窑的基础上,又出现一种介于龙窑和阶级窑的独特窑炉——分室龙窑。其内有分间,有隔墙、通火孔和火路沟,通过隔墙将窑室隔为数间,独具地方特色。分室龙窑在结构上与龙窑相比也有所区别,主要是利用坡度的变化和开间,改变火焰在窑炉内流动的路线,将龙窑原来平行上升的火焰变为倒焰,对窑室的火候和气氛进行更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延长了火焰停留的时间,使每间窑室烧成之后的余热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这是对传统龙窑的重大改革与创新。分室龙窑出现在德化制瓷业蓬勃发展的宋元之际,其烧造质量远远大于龙窑,更适应“个体制坯,合作烧瓷”的历史状况,最大限度地节约了时间和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阶级窑,又名阶梯窑,亦由龙窑逐步改进而来。德化是最早使用阶级窑的地区。这类窑依山势倾斜砌筑,倾斜角一般为18-23度,由许多单独烧成室串联成一整体,后间烧成室的水平面较前间稍高,形成层层台阶或阶梯,故名。主要结构有:窑头、燃烧室、窑室、通火孔、燃烧沟、窑门、护窑墙、投柴口等。窑头的火柜(即燃烧室)与窑体连接,筑有隔墙,隔墙下设有通火孔。火焰经过通火孔进入窑室的火路沟。窑室前的燃烧室为火头,火头两边有对称开窑门。烧成室一般窑头和窑尾小、中间大。每间隔墙下有通火孔,每间前面近隔墙处有燃烧室。两侧窑墙有窑门,砌窑门时留出燃料口,以薪柴为燃料。横室阶级窑因其窑室宽度大大超过进深,每间独立起券,是明清时期主要流行于闽南地区的窑炉形态。其优点为余热利用较好,易控制窑内气温。

日本“陶祖”曾至德化学艺

德化瓷器历来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品,与丝绸、茶叶并誉于世界,有“东方艺术珍宝”之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制瓷工艺随着瓷器的外销逐渐向全世界传播,并引起当地社会的变革。美国学者罗伯特对此有深刻认识:“一千多年间,瓷器是全世界最受喜爱、歆羡,也是最被广泛模仿的产品。从公元7世纪瓷器发明问世以来,它始终居于文化交流的核心。在欧亚大陆,瓷器是一大物质媒介,跨越遥远的距离,促成艺术象征、主题、图案的同化和传布。瓷器所到之处,便影响当地已拥有的陶瓷传统,造成重大冲击。从日本、爪哇到埃及、英格兰,无一例外,有时甚至取而代之,完全改换当地原有的制陶传统,更因此深入当地原有的文化生活。”

德化艺术陶瓷精品迭出

德化制瓷技术还在宋代传入日本。宋时,日本茶风渐盛,然而沏茶之器甚缺,尽管经商人传入部分中国茶碗,但远远满足不了国人饮茶之需。于是日本人争先仿制宋瓷,生产茶碗,但是屡烧不佳。据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一书载称,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日本人加藤四郎曾随永平寺的禅僧道元入宋,到德化窑学习建窑、制瓷技术,回国后在日本濑户设窑烧制陶瓷,为日本制陶技术开辟了新纪元,后世尊加藤四郎为日本“陶祖”。加藤四郎将德化制瓷技术带至日本,也书写了中日文化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另据铃木已代《窑炉》一书称,日本将连室型窑称为“串窑”,概为间接地从中国福建流传过去,福建的德化窑估计为日本“串窑”的始祖。

中国瓷器进入到欧洲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王公显贵才能消费,瓷器成了各国王室相互效仿、彼此攀比的“硬通货”。这股风气逐渐向下蔓延至贵族、乡绅及普通市民。中国的瓷器被视为珍品,陈设于金质或银质的架子上,被称为“白色的金子”。据悉,1999年5月,清代道光年间沉船“泰兴”号出水,打捞出的35万多件瓷器都是清代的青花瓷,其中很多瓷器便来源于德化梅岭窑。此外,2007年8月出水的广东省阳江海域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上,相当一部分瓷器产自德化。

郑炯鑫表示,中国陶瓷是海上丝绸之路最直接的见证物之一,是中外经济、文化和艺术交流的承载物,亦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翻开重要篇章。如今,德化每一处遗存的窑址,每一件出土的文物,都散发着瓷艺千年传承的耀眼光芒。我们应该守护好德化窑这一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让德化窑在新时代的文明交流互鉴中,守本启新,以新的姿态辉映世界。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推荐产品 更多...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 国际新闻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广东产区 更多....
 >> 江西产区 更多....
 >> 企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