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省6地位列其中,“德化县——陶艺”榜上有名,也是泉州唯一。千年古县、世界陶瓷之都、世界文化遗产地德化,再添新名片。
记者了解到,自1987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开评以来,德化县已多次获此殊荣。截至目前,德化县共有国家级德化瓷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3人、省级9人、市级27人、县级66人,非遗传习所14家,生产性保护基地3家,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点70个。
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
“德化陶瓷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3700多年前的夏商时期开始制作原始青瓷,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德化县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介绍,德化陶瓷以“白”见长,瓷雕技艺享誉天下,宋元时期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出口商品。
在德化瓷烧制技艺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2021年7月德化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又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之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首批陶瓷窑址类的世界文化遗产。此外,德化的陶瓷作品被众多国内外知名博物馆收藏,多次入选国宴瓷和国礼瓷。
悠久的制瓷史,积淀了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和艺术底蕴。记者了解到,德化全县已发现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古窑址238处,遍布全县18个乡镇,其中国家级古窑址47处。
从娃娃抓起活化人才传承体系
“在每年农历五月十六的窑坊公诞辰之日,举办祖龙宫祭窑神等体现德化陶瓷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充分发挥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德化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文艺创作中,加强与其他非遗文化融合展现,推出《挑瓷人》《拱窑师》等陶瓷文化木偶剧目。
记者了解到,在活化人才传承体系方面,德化陶瓷已经打开新局面。通过发挥家族传承优势,鼓励、引导传承人做好家族传承工作,目前形成了以苏氏、许氏、陈氏等家族为代表的家族传承。此外,拓宽师徒传艺渠道,推行“名师带徒”“工艺美术大师带徒授艺”等模式,其中,“名师带徒”制度规定一个师傅最多只能同时带10个徒弟,“工艺美术大师带徒授艺”每次只能带3个徒弟。
同时,积极拓展学校传承教育,例如依托县职校和泉州工艺美院开设“陶瓷雕塑技艺班”,编写校本教材《陶瓷》《瓷韵》等,把传统陶瓷教育引进课堂。在城区多个学校配备专门的手拉坯室、泥塑室、彩绘室、烧制室、作品陈列室等,在尚思小学、第二实验小学等城区学校开展陶艺进校园活动。
“通过将非遗人才培养与日常教育结合,从娃娃抓起,为非遗传承培养源源不断的后备大军。”郑炯鑫说,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级德化瓷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3人、省级9人、市级27人、县级66人,非遗传习所14家,生产性保护基地3家,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点70个。
陶瓷文化游成亮点营造瓷都特色文化
在德化,陶瓷不止是艺术,更是民生——全县共有陶瓷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是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家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最大的陶瓷茶具和花盆生产基地,德化陶瓷品牌价值超千亿元。
在此基础上,德化把陶瓷文化作为全域旅游的最大亮点,已建设瓷艺城、茶具城、月记窑等陶瓷文化展示平台,盘整了近千家大师工艺展馆、陶瓷工业展馆,推出“一城瓷器百馆游”的陶瓷文化精品旅游线路,逐步让陶瓷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
德化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德化陶瓷将围绕“生产由制造向智造转变,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结构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的“三个转变”,走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的“四型路子”,重点实施“五个引领”,提质增量,扩大影响,转型升级,打造声名远扬的“世界陶瓷之都”。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挖掘德化陶瓷文化内涵,德化将启动对德化瓷厂、红旗厂等陶瓷文化老街区、老厂区的保护开发,建设梅岭遗址海丝遗产点展示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推进洞上陶艺村、观音岐海丝公园、何朝宗纪念馆等陶瓷文化展示窗口建设,增加城区陶瓷文化元素装饰,尝试将陶瓷文化融入城市建设,营造瓷都陶瓷特色文化氛围。(海都记者 徐锡思)
来源:海峡都市报闽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