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是世界陶瓷之都,以烧制白釉瓷器闻名于世。“白如雪,润如玉,透如绢”,正是形容德化瓷塑的清润韵致之美。德化瓷器造型丰富、式样优美,洁白透明的胎体,清雅宜人的釉色,使其成为工艺美术史中的瑰宝,享有“中国白”等盛誉。
今年8月初,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许瑞峰再添新称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许瑞峰作为许氏瓷塑第六代传人,他不仅是一个至诚的传承者,也是一名勇于突破、敢于创新的领路人。许氏陶瓷经过六代人的不断传承,创造出独树一帜的“许氏瓷塑”艺术风格。今天的德化白瓷故事,我们从走进位于德化县宝美工业区的泰峰瓷坊,探究传承了200多年历史的许氏陶瓷淬炼之路。
续“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之后,今年8月许瑞峰再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0余年7代人,许氏瓷塑是德化的一个符号
许氏瓷塑自清代起,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传承至今有七代人。许氏瓷塑历经这两百余年的技艺沉淀,已然成为德化陶瓷的一个特殊符号。
时间拨回1810年,作为当时闽粤著名雕塑流派“山湖祖”传人许良西,既精通大型佛像雕塑,亦能在“长不盈寸”的核桃上精镂观音大士、十八罗汉、善才龙女等各类形象。巧夺天工的许良西,便是许氏瓷塑的开山始祖。
同样“工塑像,精雕刻,遐迩闻名”的第二代传人许起蓉,则将佳作留于当时的浙江宁波福建会馆,流传至今的还有永春金锋寺的佛像。第三代传人,是被称为何朝宗瓷塑技艺重要传人的许友义,500罗汉瓷塑至今完整保存于仙游龙纪寺,其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博览会金奖,实乃名副其实的特级瓷塑大师。许瑞峰的爷爷许文君、父亲许兴泰作为许氏瓷塑的第四代和第五代传人,先后创作的《牛郎织女》更是在斩获国际博览会金奖的同时又获得文化部的嘉奖。父亲许兴泰还是最早一批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到了许瑞峰这一代,许氏瓷塑又有了大跨步的超越。创办德化泰峰艺术瓷研究所后,许瑞峰在继承德化瓷塑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题材不断拓展,技艺日臻成熟。2000年,当国内其他陶瓷产区对釉里红及多彩结晶釉的研制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时,许瑞峰已成为国内成功烧制高温红釉瓷的第一人。在山东淄博召开的中国国际陶瓷博览会上,他的“中华红”迎来了开门红,作品同时得到国家领导人和业界人士的肯定与好评。此后,许瑞峰再攀高峰,烧制出了被称为窑变结晶釉中“璀璨明珠”的“宝石釉”。时至今日,许瑞峰之子许启元已从西安美术艺术学院毕业,作为许氏瓷塑的第七代传人,许瑞峰希望儿子能如名字的寓意一般,“开启许氏瓷塑的新纪元”。
许瑞峰作品
“既在持守中传承,又在传承中求变。”许瑞峰说,瓷艺其实就像书画,万变不离其宗。历经7代人的坚守,许氏瓷塑已经形成了“工艺中求情感、传统中求浪漫、变化中求整体、奔放中求收敛、飘逸中求沉稳、严谨中求活泼”的独特流派风格。
每一件好作品,都是大师留给时代的独白
走进泰峰艺术馆展厅,你会惊喜地发现原来陶瓷艺术可以这样表达——7年只为一尊观音,百福(壶)皆为美好祝愿。不仅如此,许氏瓷塑在薪火相传中,皆以精工巧作为好。瓷梅花、瓷项链、瓷飘带等各类家传的雕塑精品,无不感染着许瑞峰。这些目之所及匠心独具的作品,不仅是打磨淬炼的传承诗篇,更是许瑞峰留给时代的独白。
泰峰瓷坊
来到展厅三楼,抬眼望去便被一尊造型独特的大尺寸自在观音所吸引。这尊观音是本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时,许瑞峰提交的三件作品之一,这件作品从创意到烧制成功前后花费了7年,正是这件作品获得了评委会专家的一致好评。有评委称赞到,这尊自在观音是德化传统佛像制造技艺的一次新突破。
烧制 6年才成功的《自在观音—心经》
这尊近3米高的披座观音,许瑞峰从设计之初就有了大胆的创新。整个造型直接从敦煌壁画和石窟文化中吸取灵感,少见地将底座设计成了四方体的摩崖石刻,又在石刻间融入了经书,意在刻画观音菩萨五蕴皆空的自在法相。设计完成之后,更大的挑战是烧制技艺的攻坚。“如果底座开裂,整件作品就直接变成一堆废瓷片。”许瑞峰表示,陶瓷在高温烧制中磁体会收缩2成左右,几何构图是传统烧制技艺中,瓷艺人鲜敢触碰的一大禁忌。从2014年初试窑至今,仅有一件成功出窑,毫无疑问,这期间许瑞峰体味了无数次塌与陷的失望。这件深烙着许瑞峰个人风格的作品,除了重要展览,他极少向外界展示,他表示,即使将来再版,最多也只限量5件。
创作中的许瑞峰
而酝酿、创作多年,集福文化、陶瓷、书法艺术的《百福归堂》则是泰峰瓷坊的另一件镇馆之宝。这件作品单收集历代名家书法“福”就耗费了许瑞峰不少心思,而壶的设计更是倾注了无数心血,“既要福意亦需壶艺,呼应间百福归堂”。
《百福归堂》
没有情感的作品是烂泥,要让世界瓷艺印上德化印记
“有了感情,作品就有了灵魂。”在许瑞峰的眼里,称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对泥巴倾注了感情。
许瑞峰作品
《和平观音》
以人的感情塑造瓷的灵魂,这一认识源自1988年许瑞峰和父亲许兴泰的一场对话。当时,刚学会瓷塑的许瑞峰初次临摹爷爷和父亲的《嫦娥奔月》。
“塑造嫦娥奔月时,应该注意什么?”许瑞峰问道。
“你要记住,嫦娥奔月时,她是留恋人间的!”当时,父亲一句看似寻常的点拨,却让他读懂了瓷塑的艺术语言——“没有融入情感的瓷塑作品,它始终是一堆烂泥”。这件作品出炉后,被父亲来自香港的客户一眼相中,以高出正常作品三倍的价格买走。
《嫦娥奔月》
“你要塑造一个作品,特别是人物作品,首先自己要入戏。”时间虽然过去三十多年,但每次许瑞峰开始和泥时,与父亲的那场对话就如电影般一幕幕映照在脑海。许瑞峰所说的“入戏”,历史背景、人物性格、场景语言,人性思维,神性刻画,缺一不可。今年疫情期间,许瑞峰为了创作“桃园三结义”,深度“入戏”,闭门谢客接近三个月。
《桃园三结义》
“老祖宗留下的传统,诸如何朝宗技法,值得每一个艺人去探索一辈子。”谈及未来,许瑞峰对德化陶瓷充满了希翼,他表示,千年窑中,经典一脉相承,瓷艺人应该高举传统之大旗,守中脱得大变。他希望许氏瓷塑的技艺与精神可以世代传承并与时俱进,更希望每一位瓷艺人同力协契, 一起以代代窑火“映红”德化名片,使德化陶瓷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