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德化、长于德化,林建胜从事德化陶瓷雕塑艺术已有40余年,他是德化陶瓷雕塑产业的参与者,更是推动者和见证者。
从南京回来之后,林建胜又多了一层新的身份——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今年8月,有着“中国工艺美术界奥林匹克”之称的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结果揭晓,这个奖项是授予国内工艺美术创作者的国家级称号,在此次五年一届的选拔中,全国共有108位大国工匠入选,其中,福建籍大师占据了13个席位,来自福建德化的陶瓷雕塑大师林建胜便是福建省入选者之一。
闽商杂志社一行人见到林建胜的那天下午,正是林建胜刚从南京得了“国大师”称号回来不久,虽然他的状态看上去非常从容,但从交谈过程中,林建胜不断响起的电话铃声之中,不难察觉出他的忙碌。他正在计划着要拿出哪些作品送往福州展览,林建胜说,下个月,省里将在福州集中展览本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11位福建籍大师的作品。
林建胜生于德化、长于德化,十多岁便与陶瓷打交道,至今已有40余年。谈起德化白瓷雕塑、德化陶瓷产业的发展,林建胜便开始滔滔不绝,似乎有着说不完的想法,他的言语里透露出对德化、对陶瓷心潮澎湃的热爱。
专注于陶瓷雕塑,林建胜四十余年如一日,深耕之下,必有收获。如今,林建胜技艺精湛,自成流派,成就卓越。在林建胜的“聚玉堂”艺术展厅,摆放了众多他四十年创作生涯中的得意之作:滴水观音系列作品、微笑观音系列作品、藏传佛像系列作品、华夏贤哲系列作品……这些作品多次在国家级重大评比中获得佳绩,亦有诸多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珍藏。
能够取得如今的地位与成就,得益于林建胜敏锐的艺术嗅觉,以及对市场趋势的准确把握,他所创作的作品基本都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并一次次引领着德化佛像瓷塑的风潮。
千年窑烟,薪传不熄
《马可·波罗游记》曾记载“刺桐城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这里记载的“迪云州”,便是被誉为“世界陶瓷之都”的德化县。
德化地处“闽中屋脊”戴云山脉腹地,高岭土质优量多。据民国《德化县志》记载:“观音崎,一名白泥崎,碧像岩在其巅,全山数里皆瓷土,邑名瓷多产于此。”
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3700多年前,德化的先民就开始烧制陶瓷容器,宋元时期,随着泉州古城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泉州港崛起为“东方第一大港”,德化陶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传向世界各地。
德化陶瓷以“白”见长,因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故有“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法国人将其称为“中国白”(BLANC DE CHINE),认为这是“中国瓷器之上品”,因此德化白瓷在国际上也有“东方艺术”之声誉。
德化是一座钟灵毓秀的城市,千年窑火在这里生生不息,制瓷工艺在这里代代相传,陶瓷文化在这里惊艳世界。这里也诞生了一代又一代的陶瓷巨匠。
生于德化,长于德化,林建胜便是土生土长的德化人。1981年初中毕业之后,林建胜进入德化城关职业中学陶瓷造型专业学习,当时,林建胜师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杨剑民和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陈德卿学习陶瓷造型与雕塑。
1983年从职校毕业之后,林建胜进入校办工厂,之后留任母校担任了20多年瓷塑教师。
在众多如林建胜一样默默奉献青春和热爱的老师的教学之下,林建胜授课二十余年的德化城关职业中学也升格为德化职业中专学校,2005年5月,德化职业中专学校与泉州德化技术学校、德化成人中专学校及德化矿物质分析中心合并组建为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3月更名为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成为全国五所之一、福建省唯一的公办工艺美术高职院校。
目前,林建胜还是泉州工艺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这个学校依然每年为福建省工艺美术界输送着源源不断的青年人才。
根植传统,守正创新
2001年4月19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来到德化调研时,曾经提出“精美的瓷器做出来,摆出来,还要传出去”。这句话也一直被德化陶瓷大师们铭记于心。数十年来,德化陶瓷匠人们手握篾刀,通过不断创新工艺,攻克陶瓷烧制上的一道道难关。
“陶瓷之于德化,是立县之本,大师之于陶瓷,是行业的灵魂。”2020年11月,时任德化县委书记的梁玉华如此表示。
在众多如林建胜一般的陶瓷大师、工匠和企业家的默默耕耘开拓之下,德化陶瓷行业在细分产品、技术创新、应用领域等方面都展现出一派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局面。
作为中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德化县共有陶瓷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2021年,德化陶瓷产值突破450亿元人民币,产品销往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不过,在时代迅速变革的当下,人们的主流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演变。时代变革之下,对于陶瓷工艺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位陶瓷界大师,林建胜不拘泥于传统,他多次谈到产品要对准市场,审美要适应当下。
而如何制作出符合当代审美观念的陶瓷作品?林建胜直言,“闭门造车是不行的。要把一个作品真正做到极致,一个人的力量会很单薄,可以听听别人的意见,或者借鉴一些木雕石雕等作品,然后取长补短,互相结合。这么多年来,我都边做边学、边学边做,不断吸收新的知识”。
“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传承。”林建胜坦言,要坚守在传统陶瓷艺术的阵地上,同时不断推陈出新。
独辟蹊径,将“中国白”推向更广阔市场
生于德化、长于德化,林建胜从事德化陶瓷雕塑艺术已有40余年,他是德化陶瓷雕塑产业的参与者,更是推动者和见证者。
林建胜在业界崭露头角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时林建胜凭借敏锐的艺术嗅觉,精准预判市场的喜好,他利用虹吸原理,发明了能够 “循环滴水”的观音立像。滴水循环往复,有着财源滚滚、永不枯竭的吉祥寓意。
“当时有位台商一次性订购了2400尊滴水观音白瓷作品。”林建胜回忆道,凭借滴水观音白瓷作品,林建胜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经济自由之后,林建胜塑造白瓷作品更加游刃有余。
凭借独辟蹊径的滴水观音白瓷作品,林建胜在业界声名鹊起,脱颖而出。当时,他创作的“滴水观音”风靡东南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
因滴水观音白瓷作品畅销国际,当时,德化大多数白瓷雕塑作坊都竞相模仿、烧制该系列作品,滴水观音造型的白瓷作品也逐渐成为上世纪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德化白瓷雕塑生产量最大的品种。
如今,滴水观音系列作品还是林建胜的经典作之一。今年林建胜参评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滴水观音》就是他选送的三件代表作之一。
更可贵的是,林建胜的《滴水观音》高1.39米。众所周知,德化白瓷高岭土柔软细腻,经1300多度高温烧制后,大件陶瓷易变形开裂。因此,外界曾有“德化陶瓷无大器”的说法。1.39米高的《滴水观音》,是林建胜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打磨,换回的“高大上”的瓷艺作品。更可贵的是,在林建胜的“聚玉堂”艺术展厅中,他烧制的大件白瓷作品比比皆是。
看准市场,创新塑造出滴水观音瓷塑作品后,林建胜在德化佛像破旧立新的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
在2003年举办的一场厦门佛事展上,一位法师到访林建胜的陶瓷厂,他看到德化佛像雕塑后,提出可否做一尊放松一些、脸部表情不要太庄严肃穆的观音佛像。“观音可以展露笑颜吗?”林建胜敏锐意识到“微笑观音”的市场是空白的,也必将给德化陶瓷产业带来更多可能。
通过查阅众多资料,林建胜发现北魏时期就有微笑的菩萨石刻作品。心中有数之后,林建胜便开始着手创作“微笑观音”系列。
与德化传统庄严肃穆,表情含蓄的观音像完全不同的“微笑观音”瓷塑作品一经面世后,便引发业界热烈反响。直至今日,微笑观音仍在全世界华人圈盛行不衰,并成为近十几年热销东南亚地区的瓷塑造型。
以瓷塑古,讲好中国故事
与瓷打交道几十年,林建胜的创作之路也不局限于宗教题材。
随着中华文化的日益传播,近几年,从“古”走来的国潮设计不断走向大众视野,国潮浪潮席卷各行各业。
早已洞察市场,林建胜凭借精湛的技艺与独到的理解,用白瓷作品演绎中华文化之美。
2014年,由林建胜报送的一套包括100件大型瓷塑系列作品《华夏贤哲——百子瓷韵》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上一举摘得金奖。
这一系列作品是林建胜2009年便开始创作的。当时,林建胜与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张南章教授精心选择了100个历史人物,从春秋战国时期绵延至清代,人物身份涵盖了诸子百家的儒、墨、名、法、道、纵横以及杂、农、文、兵、医等12个领域的代表人物。此后五年,林建胜与张南章教授带领着他们的30多名学生历经了创作设计、泥稿雕塑到工艺烧制的艰辛过程。这一特色鲜明的艺术工程,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中国美术史上大型系列历史人物创作的空白。
潜心创作,专注藏传佛像
成功推出多款备受市场欢迎的白瓷作品后,林建胜在瓷塑佛像领域蜚声海内外。不满足于现状,林建胜又将目光转向藏传佛像。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艺术中璀璨的明珠之一,而金铜佛像是将藏传佛教的宗教思想、哲学理论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艺术,是藏文化的艺术瑰宝。
因地域的不一样,自古以来,藏传佛像多是用铜或者青铜铸造、表面鎏金而成。也因此,在德化瓷雕塑工艺题材上,藏传佛像一直是一个空白。
直至2015年,一次机缘巧合之下,一尊藏传佛像决定用德化白瓷来制作。
为了更好地以德化白瓷塑造藏传佛像,林建胜将全部心力用于研究明清两朝内造藏式佛像的技艺和文化,并潜心研究学习“三经一疏” (《佛说造像量度经》《造像量度经》《画相》以及《佛说造像量度经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林建胜还多次奔赴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参观扎什伦布寺、哲蚌寺、大昭寺等藏区多个寺庙,并多次拜访僧人、活佛,学习藏传佛教文化,观摩藏传佛像的造型要义。
2017年9月,林建胜带着用德化白瓷烧制而成的藏传佛像,穿越青藏高原,到达被称为“世界屋脊之城”西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并得到了相关人士的肯定与赞誉。
从汉传佛造像,到藏传佛造像,林建胜展现了德化陶瓷匠人巧夺天工的技艺水平,以及对工艺的极致追求。
薪火相传,坚守初心
陶瓷是一个古老而传统的行业,虽历经千载,仍坚守着拜师学艺的古老传统。
在艺术创作之外,林建胜时常考虑德化白瓷行业更远的发展——传承。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千年瓷都如何擦亮世界瓷都金字招牌?“陶瓷匠人与青年学生都要主动走出去考察交流、学习培训。例如,可以派出德化的陶瓷人才去往江西省景德镇、江苏省宜兴市进行交流,学习当地制瓷工艺,增强艺术创作的表现力、鉴赏力、创新力,学有所成之后反哺德化陶瓷产业。”林建胜建议。
古代德化陶瓷经“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令“天下共宝之”。如今,作为千年瓷都,更应推陈出新,把古老的陶瓷文化发扬光大。
林建胜透露,目前,德化通过重点打造工业设计平台、智能制造平台、高端营销平台、文化交流平台等四大公共服务平台,激发德化陶瓷产业创新发展。
“产业兴,人才更要兴。”对于本次荣获“国大师”称号,林建胜希望能借助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头衔的号召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学习陶瓷、热爱陶瓷。
欣慰的是,在林建胜等陶瓷大师的带领下,已有不少年轻人进入了传统的陶瓷雕塑行业。
在戴云山脉腹地,正是因为有着林建胜这类能工巧匠,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地坚定前行,德化这片土地才能继续演绎薪火相传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