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材质方面,对颜料、肌理、质感、烧制等方面皆进行严格把控,保证其收藏与传承价值,实现“艺术永流传”;在融合方面,则充分利用白瓷的“白”,将水墨、水彩、油画等不同表现形式融入瓷画,展现独特美学效果
新瓷画定格永恒
赏心悦目的新瓷画
嘉宾、游客领略新瓷画魅力
线条造型灵动
不同风格的新瓷画为参观者带来艺术盛宴
欣赏新瓷画
胜似宣纸
据悉,我国的彩绘陶瓷历史悠久,不过更多是以炉、瓶、杯、盘等造型为载体的陈设瓷。而瓷画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瓷画的出现,使陶瓷的艺术价值得到了升华,同时将彩绘瓷器异化成完全意义上的美术作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方书画》主编梅春林说。
过去的瓷画大多是名家高手的传世名作。清末民初,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等陶瓷产区的瓷画家们,在近代瓷画的创作上,都有不可低估的成就。特别是民国时期景德镇成立的第一个瓷画艺术团体“珠山八友”。他们所画的内容有山水、人物、花鸟、蔬果、草虫,款式有插屏、围屏、座镜、挂屏,形状有方圆、扇面等,使瓷画艺术脱离了日常实用工艺品的藩篱,成为中国美术的独立画种。“珠山八友”在陶瓷艺术边缘空间的建树,其影响超越了整个20世纪,并使瓷板成为瓷画艺术的主要载体。
进入21世纪,瓷画艺术在景德镇瓷艺术家们的创作实践中,得到快速发展。瓷板制造从小到大,从厚到薄,适应了瓷画创作的多功能需求。画家可以将瓷板作为类似于“纸本”的“瓷本”来看待,然后在瓷板上进行绘画,更能体现出架上绘画的纯绘画性和艺术性。不过由于瓷板的限制,瓷画只停留在釉下和釉上,瓷质上很难发挥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水墨画的水墨韵味因瓷板质地的限制难以呈现,抑制了画家的笔墨发挥。
为进一步提升瓷画的视觉呈现效果、强化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的链接、进一步弘扬中国瓷文化与推动美学复兴,亿嘉美术馆馆长曾建平经过五年潜心的实验与实践,于2017年研发出一款可承载国画、油画、水彩等多门类艺术表现形式的新瓷板,厚度最薄仅0.3毫米。
新瓷板的呈现,从某种程度来说,颠覆了人们对于瓷画几百年来固有模式的认知,改变了以前只有在釉下或釉上绘画的功能。新瓷板采用优质的高岭土作为原材料,利用白瓷这一载体特有的性能,呈现出高温、无釉、亚光的性质,更容易产生具有学术性和艺术性的画面效果,使得画面有着鲜明的冲击观感。这是白瓷和艺术完美的跨界联姻所形成的独特语言。
新瓷板充分利用了白瓷的白以及独特的肌理效果来表现各种风格的画面,其中国画水墨效果尤为突出,不是宣纸胜似宣纸。而水彩画效果的色彩渗化和积色达到了高级水彩画纸的特殊效果,在油画方面也能很好地表达特殊的笔触痕迹和柔润的朦胧效果。
“一板多画”功能
拓宽艺术发展空间
新瓷板从研发到最终完善定型,前后共花费了将近8年时间。其中需要经过选择材料、合成配方、瓷板成型、绘画测试、调配颜料、控制烧制升温曲线等多个步骤,而这些程序的确定整整花了4年时间。在这个过程里,最艰难的是瓷板的成型问题,新瓷板需要通过1320℃高温进行烧制才能达到轻薄平滑的质感效果,而在如此高温的环境中,瓷板非常容易发生变形,所以需要一次次反复试验,确定最佳的烧制升温曲线,最终烧制出理想的瓷板。
新瓷板研发成型后,吸引了不少画家采用这一新媒介进行创作,在创作体验过程中,一些画家针对新瓷板的性能向曾建平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在瓷板上进行多画种创作,丰富瓷板的画种承载性能,满足不同画家的创作需求。于是,曾建平又花费了3年时间研究、完善新瓷板的性能。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副教授)谭江宁,是当初向曾建平提出改善新瓷板性能建议的艺术家之一,其具有中国线条艺术韵味与西方视觉空间艺术元素的抽象作品,在新瓷板上得到了不同角度的发挥;福建省画院院长、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永海,其在新瓷板上所创作的中国画作品,色彩与白瓷的相互融合渗透,古意新出,画面更加通透、秀润、古典,观赏性更加强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翁志承,将工笔与写意相互交融的笔触在新瓷板上表现,色彩淡雅,线条造型灵动,传统文化释放出鲜明的时代感……
随着越来越多艺术家参与创作,新瓷画的名声愈发响亮,在艺术界里得到更多关注和重视。广东省美术馆协会会长、中山大学教授、原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对新瓷画艺术给出了深刻独到的评价,他认为新瓷画所呈现的独特哑光材质,所呈现的素雅简朴画面,是道家文化的高级体现,“新瓷画的材质提供了一个极简的形,让众多艺术家能够在极简的形中重新塑造非常绚丽的色彩世界,塑造一个充满三度、四度空间的世界,或是一个更多空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