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
——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箫,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新石器时代开始以竹制作,音色既苍凉辽阔,又空灵恬静。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箫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被历代文人寄予无数情思,箫声里,流传的是梦想,倾诉的是情怀。
德化瓷箫既是乐器,又是艺术品
箫一般用竹子制成,最珍贵的是玉箫,但有一种箫堪比玉箫,有着“凝脂冻玉总不如”的气质,这就是德化瓷箫,早在明代就闻名于世。
清初陆廷灿《南村随笔》记载:
德化瓷箫,色莹白,式亦精好,但累百枝无一二合调者。
以白瓷制箫,典雅悠扬,无以言表。
福建民俗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清德化窑瓷箫,长60厘米,呈竹节式,上端有1吹口,箫身有5个音孔,通体施白釉,冰清玉洁、清澈无瑕。德化瓷箫的音质远胜竹箫,且不因气候、湿度变化导致声调变异。既是理想的乐器,又是可供陈设、欣赏的艺术品。
北京故宫博物院、日本箱根神社等都珍藏有明代瓷箫这种传世珍品。
清德化窑瓷箫
南音是讲述闽南精神的“活化石”
洞箫是泉州南音演奏的主要乐器之一,历代德化瓷艺人都有烧制品质优异的瓷洞箫。
南音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古代不断入闽的中原移民,把中原音乐带入晋江流域,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
南音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古朴幽雅,委婉深情。南音现存的曲目有两千多首,是内容丰富完整的音乐体系。
南音演奏
2006年5月,南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组织大会上,南音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南音中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传统套曲《陈三五娘》讲述了古代女子为婚姻自由,追求幸福生活努力突破封建“牢笼”的故事。
《王昭君》戏里,心系家国的精神一遍遍传唱,这是千年来文脉的传承,是讲述闽南人精神的“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是闽南人心中的“福音”。
昭君出塞
讲闽南话的地方就有南音
乐随人走,泉州南音从闽南古厝启程,伴随着闽南儿女的足迹,漂洋过海播种发芽。琉球御座乐即宫廷乐,与泉州南音有着深厚渊源。很多琉球人来中国学习,都在泉州停留很长一段时间,御座乐至今保留着“闽南十音”的音韵。
南音还广泛流传于东南亚国家,成为很多海外闽南人的故乡之音。俗话说:“讲闽南话的地方就有南音”。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同音同文。
清代,南音传入台湾,开枝散叶,传唱至今,成为连接海峡两岸同胞的重要文化纽带。
瓷箫声里,是诉不完的悠悠乡愁,南音曲中,是唱不尽的绵绵福韵。
来源: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 福建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