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陶瓷自宋元时期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如今,德化陶瓷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能根据世界不同国家、民族的多元文化需求,研发、设计、生产各种各样节庆礼品,成为世界最大的陶瓷节庆礼品生产基地。
德化的出口市场同我国陶瓷出口市场的大方向基本一致,以欧美为主要出口市场,东盟市场等新兴市场呈现增长迅速的特点。2023年德化陶瓷出口产值规模为346亿元,同比增长14.9%,全县工艺瓷、日用瓷、大师瓷分别占60%、30%和8%,高科技陶瓷、卫浴陶瓷、建筑陶瓷占2%,并实现对RCEP成员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年增长10%以上。
打破壁垒 塑造国际品牌
“ 虽然德化陶瓷产业出口规模持续扩大,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工作负责人赖呈裕说。由于国外技术标准与国内存在差异,国外对陶瓷生产的环保要求不断提升,我县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机制不够完善等等,这些问题对德化企业市场份额下降、利润减少、企业竞争力削弱等方面都带来较大的影响。
为进一步提升德化陶瓷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我县积极推动优品出海,持续跟踪重点外贸企业,夯实外贸出口存量,鼓励企业参加境外展会,赴美国、德国等地举办“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活动,持续引导企业开拓“一带一路”“RCEP”等新兴市场。同时,我县全面布局海外产权,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海外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布局,全县有专利授权近2万件、PCT国际专利10件、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151件;组织推荐同鑫、陆升、太古等8家陶瓷企业申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奖;参与“中泰3+3”地理标志合作项目,“德化白瓷”实现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互保,进一步增强德化白瓷地理标志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我县不断强化涉外纠纷调解,积极探索海外知识产权纠纷调解,2023年德化法院作为全国首家基层法院通过委托WIPO仲调上海中心成功调解福建省“首批”3件涉外知识产权纠纷。
提标增效 推进平台建设
“省陶检中心于2017年12月通过CNAS国家实验室认可考核,实现与70多个国家的检验检测报告互认,可为陶瓷电商企业入驻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提供检验报告。”福建省日用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负责人郑智奥说。
近年来,为积极推进检验检测国际互认,我县不断提升省陶检中心能力建设,可为陶瓷产业开展矿物质化学全分析、材料热膨胀系数、陶瓷产品铅镉迁移量等22个检测项目。近三年来共受理委托陶瓷产品检验4500多批次、服务陶瓷企业800多家次,承担省、市、县级日用陶瓷产品监督抽查任务550批次。今后,我县将逐步扩大检验检测能力范围,包括重要产品及关键项目的检验能力,按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的检验能力,力争陶瓷领域检测覆盖率达85%以上。
同时,我县在省陶检中心的硬件基础上积极筹建国家质检中心,国家质检中心选址定于城市规划馆,与泉州工艺美院、德化职业技术学校相邻,便于打造产学研一体的功能性区域。拟建设总面积6220平方米。
创新升级 完善标准体系
“通过参与标准化制定,有助于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佳美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黄诗福说。
2023年,我县积极参与组建福建省日用与工艺美术陶瓷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制《福建省日用与工艺美术陶瓷产业标准体系》《日用陶瓷生产企业循环利用评估导则》《传统陶瓷雕塑制作技艺》等标准,充分发挥产业聚集区“技术+标准化”优势,全面提升陶瓷企业应对技术贸易壁垒能力。
同时,我县深度开展标准研制,深入企业了解标准化工作的需求和建议,引导企业主导或参与陶瓷行业标准制修订,指导制定《冲泡与品鉴用陶瓷茶具》《鎏银茶杯》《月记窑-羊脂玉瓷》《月记窑-冰种玉瓷》等团体、企业标准,不断完善我县陶瓷产业标准体系。目前,全县共109家企事业单位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完成陶瓷产业国家、行业、地方标准38项。2013年至2022年福建日用陶瓷企事业单位制修订标准数量增长9.3倍。
此外,我县持续强化标准服务,依托省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国家标准馆泉州技术服务中心等公共平台,及时跟进国内外陶瓷标准有关动态,线上线下向陶瓷企业和行业协会推送“ISO 5644”《陶瓷餐具规范和试验方法》等标准研制信息,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标准、应用标准。
在下一步发展中,我县将加强行业分析引导、创新驱动引领、铸品牌拓市场,健全和完善陶瓷产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工作机制,推动产学研一体化、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提高产业标准化水平,统一打造运作“中国白·德化瓷”品牌,提升德化陶瓷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