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数百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在游记中提到:“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德化),制造碗及磁(瓷)器,既多且美”,他在回欧洲时带走了一些德化瓷,其中一件“德化窑青白釉四系罐”,也是后人口中的“马可·波罗罐”,珍藏于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件到达欧洲的中国瓷器,也成为德化瓷与欧洲文化交流的珍贵见证。

马可·波罗罐
“欧洲人对德化青白瓷的认识,就是从马可·波罗把这批瓷器带到欧洲开始,所以后人就把这批瓷器叫‘马可·波罗瓶’‘马可·波罗罐’。”县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解释说。

陈建评在创作
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艺术的执着,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陈建评精心雕琢了一件马可·波罗陶瓷塑像。身着意大利传统服饰的马可·波罗,右手握着鸡毛笔,左手拿着书本,神情严肃且认真,其边走边看边记录的游历状态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在设计制作这件作品时,我内心还没底,因为西方雕塑从结构、衣纹的处理跟德化传统陶瓷的衣纹、人体的结构处理是不一样的,所以得找很多资料来参照对比。”陈建评说。

陈建评创作的《马可·波罗》白瓷塑像
《马可·波罗游记》为欧洲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大门,而德化陶瓷也以其“既多且美”的特质,迅速征服了西方市场,成为欧洲贵族们竞相追逐的奢侈品。
以马可·波罗为榜样,更多新时代的“马可·波罗”不断涌现。近日,两名意大利学者来到德化县重寻马可·波罗足迹,探索和感受德化瓷的深厚底蕴。
“马可·波罗在书中描述瓷器是十分珍贵,十分优雅的,我在威尼斯的博物馆看到德化陶瓷。后来跟随马可·波罗的足迹来到德化,给自己做了个花瓶,这是一个特别的经历,我建议每个人都来这里,在德化去尝试制作瓷器。”意大利学者马西莫·安德烈奥利(Massimo Andreoli)说。
“我们知道德化的瓷器是一级水平,欧洲也都热爱陶瓷,所以看到这些藏品以及它们在数百年间如何发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意大利学者罗贵辞(Guicciardo Sassoli de" Bianchi)深有体会。
如今,德化县在传承历史荣耀的基础上,积极开拓进取,持续加强对外出口贸易,不断提升德化陶瓷的国际影响力。
凭借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创新的设计理念以及卓越的产品质量,德化陶瓷在全球陶瓷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越来越多的德化陶瓷企业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地的客商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德化瓷的销售网络遍布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一张亮丽名片。同时,德化县在2023年启动“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以德化白瓷为代表的展览,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我县通过在数字设计品牌化、生产数字化等方面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深度融合,德化陶瓷产业向高端化、国际化发展。”德化县工信商务局局长赖诗坛说。
马可·波罗将德化陶瓷的美名传播到了遥远的西方。700年后的今天,德化县以瓷为媒,继续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足迹,把德化陶瓷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续写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辉煌篇章。(许华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