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形状
从形状上看,采集品中的白瓷部分,可以分做十四类;
第一类,平底大碗 这类碗片在奎斗宫废址发现,它的特征是器身很浅,口缘里周约有七公厘的边露出瓷骨,大平底,底足没有釉子,并且底周的边缘稍稍隆起,大都有印花的装饰。一件比较完整的器,它的口径是十八公分,底径六·四公分,器深三·五公分。
第二类,平底小碟 碟的口径是12公分,底径4.5公分,器深1.7公分。口缘稍向里合。底平而微向里凹入。没有施釉。这类瓷器发现得不多。
第三类,敞口浅圈足小碗 在祖龙宫废址地表面发见最多。它的口径在十四至十五公分之间,口缘外折。圈足挖得很浅,附近没有釉子。器深5公厘。外表皮没有装饰。
第四类,敞口印花浅圈足小碗 也是在祖龙宫遗址发见的。它的口径在6.8至7.5公分之间,口缘稍向外侈。圈足较第三类挖得深。约五公厘左右。器深四公分。全身醮釉;连圈足内也有釉流入,形成不均匀的堆积。碗的外表皮有几何形花纹。
第五类,敞口圈足小杯 在十排格废址发见。釉色洁白润泽,体形较小,一般的口径在5公分左右,口缘稍向外侈。圈足小浅。器身在2.8至3公分之间。器里外全有白釉,只有圈足外端露出较灰的瓷骨。
第六类 贴花小杯 在十排格、奎斗宫和祖龙宫三个废窑址里都有发现,并且成为采集品中一种较普遍的形状。它的特征是在器物的外壁贴上或在底部粘上各种附加的装饰。这些装饰一般都是花卉、山石或植物根茎之类,有一定的厚度,贴到瓷器上后,再去醮釉。凡是底部黏有透雕的植物“盘根”或山石的瓷杯,它的底就成圆形。这类小杯的口缘都向外翻,口径是5.5公分左右,器深3.7公分。
第七类,八棱四足杯 在十排格废址内发现两件,都很完整,是采集品中最好的标本。杯壁分八棱,口缘呈八角形,稍向外侈。底周有四个磬式足,高仅3公厘。杯高五。五至六公分。器内外全有白釉。磬式足的外端有磨釉痕迹。所得的两件,一件外表皮有堆花装饰,一件是贴花。
第八类,三足炉 这类瓷炉在祖龙宫废址内只发现四件残片。炉身作直圆筒形,平底。底下安着三个小足,小足雕成一种仿铜器装饰“饕餮”的样子。炉的口径最大的十三公分,最小的十公分,深4.5公分或6.5公分不等。器壁厚薄不一,厚的7公厘,薄的四公分。器里和底部都没有釉。外表皮的装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装饰;另一种是在器壁上缀成弦纹三道,弦纹之间再填印上雷纹和夔龙纹。这种有仿铜装饰的瓷舻的口缘还有一道凸起的窄边。
第九类,圆盒 圆盒在德化古瓷窑是最常见的一种形状,这次采集品中属于圆盒类的瓷片最多。它在奎斗宫、祖龙宫、十排格三个废窑址里都有发见,尤以奎斗宫较多。圆盒分底、盖两部分。盖作馒头形,有的有“子口”,有的没有。下层底部稍收敛,平底,底部无釉。盖下底的器壁周围都有装饰,并且图案变化颇多。盖的顶部也有印着花纹的。圆盒的最大口径是十四公分,最小的十公分。这类圆盒在文献里叫做“印泥盒”或“粉盒”。一般人认为宋朝的“粉定印盒”、明朝的“青花印盒”是印盒中的“翘楚”,德化制作的印盒是没有人提起过的。
第十类,平底罐 残片只在祖龙宫废址发见过两件,一件是口部的,它的形状是小口,短颈,广腹,有肩。口缘壁厚六公厘,口径八公分。器里外都有釉。另一件是底部的,可以从这件碎片看出:罐是平底,并且底还稍稍向里凹入。
第十一类,瓶 在采集品中只发现一件瓶的残片,在十排格废址内找到的,是肩部以上的口部,颈长7.5公分,口径3.8公分,口缘壁厚三公厘。器外醮着莹白的釉,没有装饰。
第十二类,壶盖 在十排格废址内发现一件壶盖的残片,“盖有顶如桃”有子口,直径六公分,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德化窑扁圆形的把壶,壶上的盖和我们采集的很相似。
第十三类,羹匙 在十排格废址内发现,其他窑址没有看见。陶雅说;“广窑羹匙,极别致,惜柄太短耳。明建亦然”,我们看到的正是这种短柄的羹匙。匙的末端作叶状,稍向下弯曲,成钩形。羹匙有白、黑、茶黄三种釉色,都是极坚硬的细白瓷骨。
第十四类,雕塑人物 只在十排格废址内发见三件:一件是观音头部,头上披有兜风;一件是身部的残留,着右衽的长衣,宽袖,腰系一带,右手下垂,左手上举,似持一物,衣褶非常自然;另一件也是身部的残片,着圆领衣,宽袖,双手合捧,好像拿着一件东西似的。
总起来看,白瓷在形状上是以第三、四、五、六、七、九类为较多。第一类平底大碗和第九类中的印花平底圆盒,在时代上比其他器物早些。
十排岭采集的青花瓷片,在形状上可以分做六类:
第一类,青花圈足太盘 这类碎片在现场散布的最多。它韵口径在二十一至二十七公分之间。盘内中央和周边都有图案花纹;盘外口缘边际画有直线纹二道,其下画着四个或六个简单的花草图案。底款是“月记”二字。
第二类,青花圈足小碟 装饰和第一类相同,只是形体小了些。口径一般是十公分,器稍深,口缘外侈,底部中间微向内凸,成极小的丘状隆起。
第三类,青花圈足大碗 没有采集到口部残片或较完整的器物,但从三件底部残片看,圈足的直径最大的7.4公分,最小的6.7公分,足内都有“月记”二字的款识。这类瓷碗的外表皮都画着青花,碗里有两件是纯白的,有一件的碗底中央画着极简单的花卉。
第四类,青花小杯 这是制作比较粗的,也是在废址内散布较多并且保存得很完整的一类瓷器。我们采集到十一件完整的标本。它的大小可以分做:最大的口径8.6公分。高3.8公分;中等的口径6.5公分,高3公分;最小的口径4.7公分,高2.6公分。圈足很低,没有款识。在十一件采集品中,十件的器外画着极简单的图案,只有一件在器内画着花。这类杯子不论大小,在形状上完全一样,和现在日常用的小酒杯很相似。
第五类,青花平盘 形状很别致,只采集到一件标本。它是用瓷土在“旋车”上做成一个平平的圆饼,然后把“台脚”挖成圈足,再把圆饼的边缘稍旋薄,并且微微向底下压一点,结果就成了矮圈足周边微向下倾斜的平盘了。它的直径是十八公分,身高仅一公分,装饰和第一类相似。据当地群众说,这类平盘是置放油煎糕饼用的。
第六类,青花镫 只采集到镫的底座,中间的把柄部分和上部盖托的形状不了解。底座中空,体较厚,像现在学校里用的手摇铜铃。底径11.2公分,座高七公分。外表皮画着青花。
德化古窑器的形状,除了上述的以外,在文献著录的图像和博物馆藏品里见到的有印纹花觚——天鸡尊、瓷箫、双耳双环瓶、高把杯、雕狮瓷印章、套杯、透雕荷叶式洗罗汉、观音、菩萨、达摩、关羽、寿星、寒山与拾得等等。
仅从形状上看,德化窑在造型艺术上不只表现了丰富的形式,而且主要还是它善于继承传统,如炉、觚、镫、印章等都是学习旧有的样式并加以改造的。另外,在塑制瓷箫、套杯、平盘等器物上又表现出创造的天才,在雕塑人像和应用较广的“堆花”技术方面,德化窑的老工人是贡献出许多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