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装饰
这一节分白瓷、青花两类来谈。
白瓷的装饰有贴花、印花、堆花、透雕四种。其中贴花的技术是应用较广,并且比较有创造性。
贴花是先用手做成各种花纹图案,然后贴在器物的外表,再在上面涂釉。它的特征是在器物表面保持一定的厚度,但不影响器物原来的平面。贴在器物底部边缘的花纹,往往还发现有用手捺压而现出扁平的痕迹。贴花的图案,在采集品中只有梅花一种。从文献记载和博物馆藏品中知道还有鹿鹤、牺首、螭龙、狮子等题材被用来做贴花装饰的。
印花是用模子压印的。它的特征是器物的表面被压出凸凹的印痕;但表皮并没有被划破。印好花纹以后,再刷上釉。在采集品中,印花用的图案有雷纹、夔龙纹、荷瓣和爪棱等四种。白瓷第八类三足炉的残片,是以雷纹为地,相间地印着夔龙纹,完全是摹仿铜器。南京博物院藏有白瓷花觚一件,上面亦有雷纹印花。第一类平底大碗的器壁上装饰着荷瓣图案的印纹,这种花纹是从平底上部的器壁开始印上一圈莲瓣。我们从残片看出,器壁如果较低,模印一圈就行了,器壁高的往往要模印两圈,并且上面一圈莲壁的形状比较瘦长。不论模印一圈或者两圈,这种莲瓣图案的尖端总是要伸展到口缘近周。第九类圆盒的器壁周围,印着爪棱花纹,上盖模印一圈,下底大都模印两圈,中间被一道弦纹隔开。
堆花和印花是较难区别的。堆花是用笔醮着泥浆,在器物表面堆成各种花纹。它的特征是:全部图案不像是外界的附加物而像是器物的原表面凸起来的,构成图案的每线条,有粗细,有高低,生动,活泼;因为是用笔堆的,所以在图案上清楚地遗留着着笔和落笔的痕迹。第九类圆盒的上盖残片中有一件是用笔堆成的梅花。第七类八棱四足杯中,有一件的两侧堆着极美的花纹:一侧堆着一双凝视着一张古琴的仙鹤,另一侧堆着交织在一起的一株梅花和一树玉兰。
透雕的标本只采集到一件,即第六类贴花小杯。在文献记载里,德化窑还透雕过蜷伏在印章的狮子,还把一件笔筒或圆盒的器壁透雕成镂空的花纹。
总起来讲,德化白瓷部分的装饰技术和图案是很丰富的。
青花器上装饰全是画上的,图案的变化较多。就采集品来看,有;装饰在器物口缘里周的,是以两个“喜”字和卷藤构成一组图案,或以两个衔钱的蝴蝶和卷藤构成一组图案,或从口缘起竖绘三排类似梵文的图案。在青花圈足小碟口缘里周是由两个圆点和两个交叉的弧线组成。在青花大碗上也有用两条平行的直线纹做图案。
装饰在器物里面底部中央的图案;有的是由七个扇形的花瓣或两根弧线和十根直线组成的团花;有的是直接画上山、石或牡丹花,有两片画着花卉,有一片画着一条鱼。
装饰在器物口缘外周的图案;都是先画两道平行的直线纹,然后再画上四个或六个似灵芝草的由几条极衙单的弧线组成的花卉图案。其中有的是斜交线纹,有的是作扇形展开的花冠状纹,有的是卷云纹。 装饰在器物外壁的图案,青花圈足大碗是满绘着卷藤和蝴蝶衔钱的花纹,青花小杯画的是类似梵字的简单的图案,青花瓷镫的底座周围画着山石、牡丹。
装饰在器物圈足外壁的图案都是画着两道或一道平行的直线纹。有一件青花圈足大碗的底足外壁画着由竖立的直线和“品”字形的圆圈组成的图案。青花小杯有的画着一圈密排着直线三角纹,有的画上四个直线三角纹。
关于德化古瓷器的“款识”,据日本人的记载,德化制造的观音、佛像的背面,往往有篆体“宣德”二字和“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印章。还有在衣褶下面,用刀雕刻“林”、“培”等字的。在这次的采集品中没有发现这种情况,不过“何朝宗”是明朝有名的制瓷工人是被群众证实了的。
采到的青花器碎片上的款识共有三种:一种作正方形,重圈,横写“月记”二字,字体潦草,一件器物一种笔迹,就采集来的九件标本说,绝无相同。“月记”二字的排法也有两种;四件“月”字在右,五件在左。据徐曼亚先生说,德化一区高蔡乡有一个古窑叫“洞上窑”,产白地青花器,款识也是“月记”二字,所以也叫“月记窑”。去年五月间,福建省文管会马春卿同志去调查过这窑,据说情况和徐曼亚的记载相同,这样看来,“月言”这种教识最少是在“洞上窑”和十排岭窑同时采用的。关于这两个窑的关系如何?现在还不知道。
另外两种款识是:一种楷书“永玉”二字;一种作圆形,重圈,直写“欣盛”二字。它们的意义我想可能和“月言”都是代表一个瓷作坊的商标性质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