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制法
关予德化古代瓷器的制法,从采集品中所能了解的材料是不够的。可以看出的是它们都是利用“陶车”做成的。在装烧技术上,根据器物的体形有所不同:凡是碗形器,都是加用“托珠”,叠装在匣钵里去烧;凡是盘形器,就改用圆形的“托圈”,叠在一起,装进匣钵。另外发现许多青花小杯,都是口缘封口缘粘在一起的。这说明了除了“叠烧”外,还有利用“对口烧”的办法,因而这类器物的口缘都不上釉。用手摸感到很涩。
窑的形状还没发见,据当地的窑工说;德化现在用的瓷窑就是“自古传下来的”,因而叙述一下现在瓷窑的构造,对进一步研究德化古瓷作坊或有一些帮助。
德化现在用的窑,一般人叫它“蛋式窑”,也叫“德化窑”。它的窑基成阶梯状,由三级到九级不等,上筑一蛋形窑腔,窑腔与窑腔之间是相通的。因为窑基是阶梯状,所以从窑腔外部来看,也是一个窑腔高于一个窑腔。根据德化利民瓷厂一个窑的调查:第一间窑腔高2.95公尺,第二间高3.27公尺,第三间高4.01公尺,第四间高4.98公尺,每间每侧各有“火眼”一个,现在用的燃料全是松木柴。这个窑一次可装大小瓷器一百三十担,需要八个熟练的工人装七天,烧六十八个小时,费松木柴五百七十担。在德化,像这样大的窑是很多的,窑大了,装烧一窑是花费很多,成本很大的,因而就出现了一种“个自制坯,合作烧窑”的办法。据说这种办法也是“自古有之”。我们大略看了一下,仅仅宝美一个地方,每一家住户都在作瓷坯;每一家住户也就是一个瓷作坊。他们各自作的“瓷货”多了,联合几家装烧一窑。我们根据这个情况来推想十四五世纪以来的德化瓷手工业,其规模可能是相差不多的。
(三)
根据采集的标本,我们有这样一种初步看法;即奎斗宫、祖龙宫二废址的存在时代是早于明朝的(可能早到宋代)根据是:第一,平底,没有经过挖足的手续;第二,矮小的底,从底以上就逐渐外侈成瓮形(宋朝人称它做盏);第三,由底说一直装饰到口缘的荷瓣印花;第四,牙黄色的釉子;第五,透雕技术没有在这两个废址里发见;第六,印花圆盒,仿铜的三足炉是较早的形式;第七,没有发见雕塑的人像。这些看法我觉得是太武断了些,希望得到专家的指正。
十排格废址确实具有代表明代德化窑的一般特点。十排岭废址发见的青花器,在“染青”技术上保存有明朝的作风,但采用的图案却是晚到清朝中叶,据当地群众说这个窑废在康熙年间是较可靠的。
(原载《文物参考资料》丛刊,紫禁城出版社,198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