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胎釉特点
明清时期的德化白瓷,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透明釉烧制而成。明代德化白瓷胎骨洁白,坚实致密,其胎釉的技术工艺极力追求玉器质感的完美性,在琳琅满目的瓷坛上独树一帜。
中华民族对玉器的推崇,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对玉的崇尚,促成生活使用的瓷器极力追求玉器的质感效果,如“似玉之瓯”的越窑青瓷,“精比琢玉”的耀州窑青瓷,定窑“花瓷琢红玉”,号称“假玉器”、“莹缜如玉”的景德镇青白瓷等等。综观这些类玉之瓷,虽然工艺精湛颇具玉器的温润风采,但是多嫌轻薄,缺乏玉器的凝重感。直至明代,德化窑采用优质高岭土等原料经过反复研制实验,生产出一种特殊的“白瓷”:瓷质致密,胎釉纯白,浑然一体,洁润滑腻,如脂似玉,整体晶莹剔透,进一步将追求玉器质感的完美性发展到历史的巅峰,代表了当时中国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称之为“中国白”。产品一销往国际市场,就被视为珍品而争相购藏。著名教育家、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蔡元培先生曾赞,“中国几乎可以说是以出瓷器而闻名的一个国家,以瓷器的白色程度而论,自当首推德化瓷……”
德化白瓷的胎骨细柔坚致,俗称“糯米胎”,带有晶莹的光泽,釉水洁净匀厚与胎骨结合紧密浑然一体,呈色温润如玉,剔透光滑,器体在光线照耀下,可映见指影,叩之声音清悦悠扬,犹如敲击金属,铿然作响。其美妙的胎釉质感直逼玉器之“五德”,它的问世,引起瓷坛的巨大反响,国内鉴赏家称赞“似定器无开片,若乳白之滑腻,宛如象牙光色,如绢细水莹厚”。(赵汝珍编述《古玩指南》)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则称之曰“后制者出德化,色甚白,而颇莹亮,亦名福窑……白者颇似定窑,惟无开片,佳者瓷质颇厚,而青里能映见指影,以白中闪红者为贵。”日本学者认为它是“瓷器中的白眉”,“如果以客观而公平的态度给予评论的话,町以说是比白玉更为华丽。以陶工的技巧来说,更可号称中国古今独一无双的优秀作品”,“就是对陶瓷毫无欣赏水平的人,只要一见便可发出赞赏之声”,“虽然胎壁较厚,却比灯罩更为透明……显出光亮美观的肌面,以光滑度来说可称为天下第一”。(上田恭辅《支那古陶磁研究的手引》),欧洲美术家把它命名为“中国白”(Blanc de chine),“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与其他东方名瓷迥不相同,质滑腻如乳白,宛似象牙。”(法国波西尔著《中国美术》)
明清的许多陶艺著述往往将德化白瓷与定窑白瓷、永乐宣德时期的甜白瓷媲美,或称“建之粉定”,或谓“类永、宣之甜白”。其实,德化白瓷较之定窑白瓷、景德镇甜白瓷,不仅胎釉中的化学元素构成含量不同,而且外观上釉层更为纯净,胎与釉结合紧密坚致,色泽滋润明亮,工艺技术更臻成熟,摘取了中国白瓷的桂冠。
德化白瓷的烧制成功,除了当时的瓷工艺人能恰到好处地掌握火焰气氛外,与瓷土原料有着密切的关系:定窑白瓷是用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粘土烧制的,粘土含助熔物质少,故瓷胎不够致密,透光度较差。而德化窑白瓷则是用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瓷土制成,瓷土处理极为精细,瓷土内氧化钾含量高达6%,再加上瓷土中含铁、钛等杂质较低,烧成后玻璃相较多,因而瓷胎滑润致密,洁白如玉,透光度特别好。由于胎质细白,加之氧化铁含量极低,氧化钾含量特高的纯白釉,焙烧时又采用中性气氛,德化窑白瓷釉色显得格外纯净,釉面晶莹光亮,乳白似象牙,如凝脂冻玉,美不胜收,超越了以往任何时候任何窑口的白瓷,一跃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
甜白瓷是在元代枢府器的基础上,明代永乐年间景德镇官窑所创制的高白度瓷器。文献称其“白如凝脂、素犹积雪”。它的色调恬静柔润,在视觉上给人以“甜”的感觉,故称“甜白瓷”。永乐甜白瓷特征之一是釉质洁白,肥厚如脂,无棕眼,迎光透视,胎釉呈现肉红或粉红色;另一特点是在器物足边和折角积釉处,常闪烁着灰青的光泽,釉面偶然显现如同青、灰、白三色交织在一起的极淡的虾青色,甚为奇特。而宣德白釉器的釉面亦呈乳白色,施釉较厚,并且有密集的小橘皮棕眼。与之相比,德化白瓷瓷胎致密,透光度极好,釉层较薄,但却有凝脂似玉之感,迎光透视,色泽光润明亮,晶莹剔透,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釉层均匀细腻、光滑洁净,无永、宣甜白瓷出现的灰暗、虾青杂色,更罕见橘皮棕眼。
此外,德化白瓷与釉面白中泛黄(俗称“米黄釉”)的漳窑瓷有着本质的区别:德化白瓷胎体致密,胎骨细腻洁白,胎与釉结合紧密,釉色纯净,透光性极其良好,即使是少数的中低温白瓷出现开片的现象,也显得十分温润细腻;而漳窑瓷胎体相对粗松,胎骨呈灰白或灰黄,胎与釉结合不甚坚实紧密,而且无一例外带有冰裂纹。再者,德化白瓷精雕细刻,刻划细腻,制作精细,更显得雅致、精巧,漳窑瓷受德化窑影响,在工艺、造刑、装饰等方面多与德化白瓷相近,略显粗拙。
德化白瓷在烧制过程中,由于条件限制,未能充分掌握原料的化学成分构成和完全控制烧成氛围,在烧成氛围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烧成产品瓷质相同,瓷色略有不同,又分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孩儿红等。
象牙白 明代白瓷珍品,瓷质坚韧莹厚,细腻温润,瓷色白中蕴黄,宛如象牙,故名象牙白。
猪油白 明代白瓷珍品,其釉质莹厚细腻,油光明亮,润如油脂,胎白质坚,白润如脂,(略带黄色,但比象牙白浅淡,犹如凝固的猪油,故名),胎釉结合紧密,浑为一体。
葱根白 明代白瓷珍品,瓷色纯白洁净,宛如葱根,故名葱根白。
孩儿红 德化孩儿红是一种窑变瓷,为明代德化窑白瓷中的极品。它是器物在高温烧成时由于窑内位置或温度不同,偶然创造的一种特殊气氛下产生的窑变。孩儿红釉而莹润光亮,器物白中蕴红,在光线下肉眼看去犹如婴弦肌肤般粉嫩透红。孩儿红成者甚少,传世更少。
除此之外,明代德化白瓷的釉色也有白里泛青的现象。但与清代相比较而言:明代白釉泛青色同样很莹润,不似清代白釉泛青或青灰色那样光泽明亮:明代胎质多匀净坚细,胎一般较厚重,透亮度高,器足多坚密光滑,而清代胎体一般不那么匀净透亮,露胎处多有氧化浅红点,其底足多粘有沙粒,且胎体较薄;明代器型大多朴素大方,纹饰简练豪放,而清代器型较繁复,纹饰大多纤细繁琐。
2、器型丰富
明代德化窑不仅以“象牙白”瓷闻名世界,而且白瓷的器型十分丰富,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突破,品种繁多,制作精巧,造型丰富多彩,开创了工艺百花齐放的新时代。
综观明代德化白瓷,从形制上可分为雕塑人物、陈设供器和日用器皿等几大类型。
雕塑人物,又称瓷雕。德化瓷雕,始于宋,盛于元、明,在中国陶瓷史上久负盛名。元代,瓷塑佛像即已被选为宫廷贡品。作品用优质的白瓷制作成形态不一的神仙佛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古代名人高士等等德化瓷塑突出其优良的瓷质,以摒弃彩绘而追求单纯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质地美,独具艺术风韵,在中国和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德化窑瓷塑以人物著称,瓷塑人物形象传神,衣纹简练,线条流畅,以其高超的雕塑技艺、独特的纯净莹润的釉质和典雅可爱的形体,在我国瓷塑艺苑中独树一帜。“象牙白”瓷塑人物是明代德化窑的代表作。用“象牙白”烧制的瓷塑,釉色特别滋润,质感性强,显得秀丽珍贵,独具鲜明的地方特色。
德化窑的瓷雕人物取材十分广泛,丰要有渡海观音、披坐观音、送子观音等各式瓷观音,以及如来、弥勒、罗汉、达摩、寿星、帝君、八仙、土地等神仙佛像。此外,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民间故事中的人物也被选作瓷雕创作的题材,其取材之广、品种之多,不胜枚举。
德化窑雕塑人物的制作技法有模制和捏塑两种。模制人物,主体部分模印制成,有的分前后两部分或上下两部分合模而成,其头或手单模另制,经加工修饰后再插入衔接构成整体。捏塑人物则是直接手捏,塑像形成后,带有明显的指纹痕迹。雕塑人物的内部大多用刀挖成空心。在丰体形成的基础上,细部的装饰(如罗汉的浓眉厚须、观音的宝相花和璎珞串珠等)多另行加工刻画而成。最具形象的是,一些塑像上唇留有小孔,待施釉烧成后,再粘接上真的胡须。施釉的部位有的足里外通体施釉,有的是外施满釉,里露胎,座底露胎部位常粘有沙粒。
明代以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陈伟、林希宗、林孝宗等一代瓷雕大师为代表的德化瓷塑艺术已独树一帜,获得了高超的成就,他们着力于脸部神情的细致刻画和整体造型及衣纹处理的讲究,形成了德化瓷塑造型精巧美观、人物神形兼备、衣纹深秀洗练、线条飘逸流畅和精雕细刻、工巧逼真的艺术风格,把德化瓷塑艺术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峰。
何朝宗,又名何来,德化县浔中镇隆泰村后所人,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驰名中外的瓷雕艺术大师。何朝宗早期善于为宫庙泥塑各种神仙佛像,他为德化宫庙泥塑的有:碧象岩的观音、下尾宫的大使、程田寺的善才、东岳庙的小鬼,形态逼真,惟妙惟肖,深刻塑造了各自独特的个性,栩栩如生,这些佛像有的保留到清末和民国时代。他善于继承吸收泥塑、木雕、石刻等各种流派的创作手法,结合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既师古而不泥古,总结出了捏、塑、雕、镂、贴、接、推、修的八字技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何派”艺术。《福建通志》和《泉州府志》都称其为“善塑瓷像,为僧伽、大士,天下共宝之”。
何朝宗的瓷雕作品,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的“传神写意”的雕塑手法,刻划入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着意人物外表衣纹的刻划修饰,线条深秀洗练,柔媚流畅,圆劲有力,形神兼备,独具风格神韵;他所塑造的人物,既是神,又是人们理想中善与美的化身,达到了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整体塑造与细部刻画的完美结合。同时,何朝宗所塑的瓷雕,摒弃了繁琐庸俗的彩绘,而以单纯的雕塑美和胎釉材料的质地美取胜,不仅注重塑像造型的完美,同时更注重刻划人物性格的完备,使人物显得格外慈祥、温柔、娴淑、善良和圣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塑造的瓷佛像流传国内外见于文献记载:有释迦牟尼、观音大上、弥勒、达摩、罗汉、吕洞宾……而尤以观音最负盛名。当时民间称赞他所塑造的观音“除非观音离南海,何来大士现真身”,被称为“何来观音”。他所塑的观音,体态丰盈,面庞俊美,超凡出俗,神态慈祥静穆,衣纹深柔洗练,线条潇洒流畅,动静相济,形神兼备,加上注意原材料的精选,他所用的瓷土、釉药都比当时德化一般白瓷有独优之处,配上“象牙白”瓷土,使瓷佛显得质地滋润莹厚,胎骨均匀坚硬,美如脂玉,令人爱不释手。他所塑造的其他古佛、神仙,在造型方面都能别有立意,独具风格神韵,从整个形象看来,修短合度,立体感强,衣褶线条,飘逸生动,栩栩如生,不仪塑出了各种人物的特定仪态,且能表现出特有的思想性格。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有何朝宗作品达摩塑像,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珍品。该塑像高43厘米,达摩秃顶长耳,眉毛卷曲,双目炯炯有神,表情庄重,留有胡须,双手拢袖放在胸前,衣纹飘逸流畅,随风飘荡,双足跣露立于汹涌的波涛之上,此造型取材于达摩一苇渡江故事,表现了瓷塑大师丰富的想象力和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
泉州市海外交通历史博物馆珍藏有何朝宗的另一杰作渡海观音,这尊雕像高46厘米、底座宽14厘米,被列入最高级的国家艺术珍品。观音头额正中饰白毫,发结髻,上有如意,顶披巾;衣褶深秀,带作结状,露胸、系璎珞,双手藏袖作左拱势,露一足踏莲花,另一足水花掩盖,作踏浪凌波渡海之势。造型仪态宛然,面目娴雅秀丽,表情平静安详,双目低垂凝思。整尊塑像端庄慈祥,精巧细致,神态如生,令人百看不厌。
何朝宗除擅长观音佛像瓷塑外,亦兼制精巧雅致的香壶、小瓶和供玩赏的陈设器皿。
何朝宗的创作态度严谨认真,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据说,每件瓷雕作品创作出来,先摆放在窗口,让路人观赏品评,稍不称意就推倒重塑。他十分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如是得意之作,则在背部钤盖印章。所以,他流传十世间的瓷雕作品都是极少雷同的上乘之品。在16世纪的“东西洋”市场上,他的作品被誉为“东方艺术”、“世上独一无二珍品”“可与米兰的断臂维纳斯相媲美……”,人们“不惜以万金争购之”……何朝宗以超群的技艺把瓷塑造型艺术推到了个前无古人的高度,跻身于世界伟大艺术家之列,他那些冠绝一时的作品,被称为“世界上最精良的瓷器”,有着“天下共宝之”的美誉。
何朝宗高超的塑造艺术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垂范后世,为后人所敬仰与学习。日前除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福建省博物馆、泉州市海交馆,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等博物馆珍藏有他的瓷雕作品外,如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维多利亚·阿尔波特博物馆、牛津阿斯摩林博物馆、伦敦珀两瓦尔·戴维斯基金会,丹麦国家博物馆、瑞典斯德哥尔摩埃克兰德科姆美术馆,法国巴黎博物馆,美国俄勒凶·波特兰·克卢美术馆、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费城、芝加哥博物馆等欧美各国著名博物馆以及P·J·唐纳利、罗伯特等私人收藏家都收藏有何朝宗名款的瓷塑作品。
明代瓷塑大师见于史著还有张寿山、林朝景、陈伟、林希宗、林孝宗等人,他们的作品都在背部盖上印记,其瓷塑的技术亦达到了极为高超的成就。可以说,明代是德化瓷业史上瓷塑艺术最为繁盛的黄金时代。
张寿山,明代瓷塑艺术大师,擅长人物瓷塑。其作品在17世纪销往欧洲,以其精湛的制作艺术而备受青眯。英斟伦敦斯瓦·戴维斯基会会收藏有观音、达摩、罗汉各一尊;牛津阿斯摩林博物馆收藏有提篮观音一尊;大英博物馆收藏有渡海观音一尊;另有一尊和合二仙为Dr·Willian·Conhia私人收藏。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有负书罗汉立像一尊。
林朝景,明代瓷塑艺术大师,擅长人物瓷塑。其作品曾在17世纪畅销欧美,至今尚有部分作品为博物馆和收藏家所珍藏。英国伦敦斯瓦·戴维斯基金会收藏有高16.8厘米的观音坐像一尊;美国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有篆书阳刻“林朝景印”的达摩一尊。
陈伟,明代瓷塑艺术大师,擅长人物瓷塑,其瓷塑作品线条圆润柔和,清秀洒脱。有观音坐像、负书罗汉等作品为大英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国内外博物馆所珍藏。陈伟还善于制作盒、碗等日用器皿,工艺精致,造型简朴。常见有“山人陈伟”、“陈伟之印”等篆文款识。
林孝宗,林希宗,明代瓷塑艺术大师,均擅艮人物瓷塑。其作品曾在17世纪畅销国外。英国收藏家P·J·唐纳利、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格鲁伯基金会等均收藏有他们的作品。
林子信,明代陶瓷艺术大师,善于制作炉、碟、盘等器皿,工艺精巧,造型简朴雅致,融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常见有“林氏子信”、“子信”等篆文款识。其作品在国内外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等多有收藏。
文荣,明代陶瓷艺术大师,善于制作炉、杯等器皿,工艺精巧别敛。常见有“文荣”、“文荣雅制”等篆文款识。其作品远销海内外,并为国内外所珍藏。
何朝春,明末清初瓷塑艺术大师,善塑佛像及其他艺术瓷器皿,工艺精细,造型别致,所塑作品线条优美,形态逼真,大量销往欧洲,英国收藏家P·J.唐纳利评价曰:“颇有法国巴黎石膏模像的特色。”常见有“何朝春”、“何朝春作”等葫芦形或方形篆文款识。
林捷陛,清代陶瓷工艺大师,尤善制作香炉、花瓶等各种陈设供器。其作品制作精良,造型独特,常见有“林捷陛制”方形楷书款识。
苏学金(1869-1919),名光铨,号蕴玉。清末民初瓷塑艺术大师,“蕴玉”瓷庄创始人。苏学金博取各家之长,一生以陶瓷创作为业。其瓷塑作品工艺精湛,线条流畅,疏密得宜,神形兼备,惟妙惟肖,颇有何派艺术风格;其陈设供器精巧别致,雕镂工细入微,尤以首创捏塑瓷梅花极具特色,栩栩如生。得意之作常见有“苏蕴玉”、“蕴玉”或“博及渔人”等印记。
许友义(1887—1940),讳进勇,号云麟。清末民国瓷塑艺术大师,师从雕塑名家苏学金,融泥塑、木雕、瓷塑技法于一炉,创造出活动瓷链、捏塑珠串等新技法,并形成造型匀称、装饰华丽、雕工精细、形象生动的艺术风格。民国期间于程田寺格建立店铺,商号“裕源”。得意之作常见有葫芦形“德化”与方形“许云麟制”或花瓶形“许云麟”或方形“许裕源制”篆文印记。
陈设供器 此类作品的造型主要是仿制商周青铜器和当时所流行的式样,形制大小不一,大者质朴厚重,可作祭祀礼器和宗教法器;小者精巧雅致,可供案头赏玩。其特点是造型规整,结构合理,装饰不多,以胎釉的质感取胜。工匠善于利用器形的轮廓线,以及堆贴上去的兽头、铺首、蟠螭、夔龙等凸出部分,烘托出浑然一体的古色古香气氛。此类典型供器有印花饕餮纹双耳四足方鼎式炉、印花双螭耳三兽足炉、竹节筒形三足炉、印花同纹双螭耳宣德炉等。
香炉 用以烧香、熏衣、香被或摆设之用,宋、元时代至明代中叶,德化窑所制的宽厚口沿三足香炉,自成特色。正德年间,德化窑大量烧制仿白玉宫廷祭祀用器。而后,德化所制香炉极力模仿名重一时的宣德铜炉。宣炉“要者有鼎炉、彝炉、乳炉、鬲炉、敦炉、钵炉、洗炉、筒炉等”,“其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如好女子肌肤柔腻”。德化炉刻意制作宣炉要式,耳作坚方、象鼻、螭龙、狮首、绳索、如意诸形,足呈方戟、铺首、乳突、马蹄、磬式、玉环等状,有的底部还钤有“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宣德年制”、“成化年制”、“宣德年制”等印章款(多为寄托款),虽无铜炉善变之纹理铜色,但其胎如凝脂冻玉,尤其是在光线照耀下,内外玉色辉映,形质兼似。典型的代表作品有叫足长方形鼎式炉、双耳鼎式炉、圈寿竹节炉、铺首簋式炉、博山熏炉、三兽足鼓腹炉、深腹筒式炉、浮雕八卦狮子熏炉等等,口径大至30多厘米,小至8厘米,形式多样,古朴实用。炉身大多装饰有模印饕餮纹、夔龙纹、凤鸟纹、兽纹等纹饰,或刻铭有“香霭净玉堂”等诗赋文句,有的器底还刻铭“子孙永宝”、“周伯香彝”、“林氏子信”、“文荣雅制”等,备臻精妙。如八卦狮耳双环熏香炉最见特色,炉体浮雕仿古图案,中蹲一开口狮子,雕刻精细,彤象生动,炉中焚香时,烟从狮口和八卦镂孔口源源而出,升腾缭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