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洗脑,再谈判;先看人,再看“洋”——难怪严介和自负地说:“别人给领导送金钱,送美女,那太低俗了。太平洋送的是形象,是政绩,这就是我们对领导的‘行贿’。”——“政绩”一词才是重点。
严介和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当下中国,相对于民生,某些地方政府更关注政绩。而体现政绩最快最直接的就是基础建设:修了多少路?搭了多少桥?可往往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根本拿不出钱来修路搭桥。怎么办?“BT”应运而生。
这一模式的运作本质,就是承包商自己先掏钱为政府做工程,以此来换取工程订单。说白了,是地方政府政绩与商业利益的交换。就算没有钱权交易,“BT”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种潜规则。国家十年前就明令禁止这种行为,但是各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城市建设,为了政绩等种种原因,默许了这种潜规则。
这一模式并非严介和首创,全国上下靠它发财的大有其人,但确实是严介和把“BT”玩得风生水起并且推向了极致。
魔鬼降临?(二)
根不红苗不正,严介和若是安安心心闷声不响地发财,倒也没什么大碍。偏偏天资过人的他自以为吃透了“BT”。
在中国做“BT”最难解决的就是资金:因为是垫资,原始资金必不可少;同时又跟政府打交道,工程款出了名地难要,一不敢逼债,二不敢打官司。太平洋如果把钱都投下去,拿什么来周转壮大?
严氏第一招:占用上下游资金。
太平洋在操作“BT”模式的过程中,只要有一笔原始资金就可以从政府拿单,拿单后再利用这个项目和政府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此时可以抽回原始资金,利用银行短期贷款和政府第一次付款启动项目,项目进行中,太平洋会收到政府第二次付款,同时拖欠下游供货商和工程队的资金,完工后再等待政府最后回款。
仔细一看,这一招叫“空手套白狼”。政府欠太平洋,太平洋欠银行贷款和下游账款。“政府不还钱?那引发农民工问题,引发社会矛盾怎么办?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以后谁还敢来这儿投资?”严介和振振有词。
他的如意算盘当然是这样一来,太平洋就可以利用资金周转迅速扑向全国,以少量的原始资金撬动近2700亿的订单。可这就好比用七个盖子盖十口锅,非得把握好盖盖子的节奏。如果太平洋过多过久地拖欠下游账款,工程队拿不到钱自然就会把项目停下来,项目一停政府更不会按期付款,整个项目极可能变成泡沫。同时,摊子铺得越大,资金调度就越容易出问题,如果引发银行和下游供货商﹑工程队同时逼款,而现金流又不足以应付,很可能让太平洋的整个资金链崩溃。
江苏如皋的“BT”项目就是这样流产。2003年8月,太平洋承建如皋经开区道路工程,约定2004年元月20日前完工,完工时如皋方面共支付工程造价的50%,余款6000万元在项目结束后分三年还清。不久,太平洋凭借这个项目和如皋市政府的担保,向中行南通分行申请贷款5000万元。可在项目建设中,因为太平洋的资金迟迟不能到位,“到2004年底,项目才做一半,我们就不要他们做了,把他们赶出了如皋。”如皋市政府一官员说。
巧合的是,2003年3月,拿到如皋项目之前,太平洋收购了当地一家国有企业——如皋橡胶厂;2005年8月,如皋项目无疾而终后,太平洋便将该厂转手。
此乃严氏第二招:打包收购国企。
何为打包?通俗点说就是好的坏的捆一起。这是太平洋与“BT”配套的又一大法宝。试想,太平洋掏钱为政府做政绩,这工程款还不知猴年马月能收回来,总得分点其它好处吧?亏损的国有企业正是各地方政府心头大患,太平洋主动把这包袱接过来,“为政府分了忧”,可政府不能贴钱给太平洋啊,干脆把业绩好的国企也拿给太平洋,十几二十个企业正负相抵,一算——嘿,不要钱,白给。这就是严介和所谓的“零成本”收购国企。
政府也不是吃素的。并购企业不能申请破产,妥善安置员工……诸多附加限制条件,或许才是严介和声称与政府签订的保密协议的真正内容。当然,严介和完全可以通过抽调资金,转移项目剥离打包国企的优良资产。
以位于原宿迁市泗阳县的江苏东辰公路工程总公司为例。事情缘起2003年初,太平洋与原宿迁市政府洽谈投资建设宿迁至沭阳公路总造价约8亿元的公路。同时,严介和提出收购亏损企业东辰。这家2001年就获得一级总承包资质的企业,注册资金为6838万元,据说当时公司项目总计近两个亿,毛利润至少也有4000万——在严介和口中却变成“表面风光”“暗藏问题”的“烫手山芋”。
2003年5月,“替政府收拾烂摊子”的太平洋仅用1754.54万元就换走了东辰公司和泗阳县交通局一栋投资1000多万的烂尾楼,相当于“零成本”收购。
收购成功后,严介和答应免去县政府拖欠原东辰公司的近7000万元工程款。可是与此同时,8亿投资也没了下文。更为滑稽的是,当年底,以法定代表人身份签字出售东辰的泗阳县交通局局长陈从连因一起受贿案东窗事发,被判七年有期徒刑。
十个月后,东辰公司账面价值为4799.93万元的75%股权被用于置换江苏技术对南通纵横的相应价值股权,间接为太平洋“输血”,成就太平洋控股上市公司南通纵横,进军资本市场。两年之后,严介和索性以东辰亏损严重为由,将其连根拔起迁往苏州,更名为苏辰。
严氏招数,给口口声声讲战略讲文化的太平洋,烙印上“权谋”二字!
深深太平洋
太平洋究竟有多少钱?这或许是严介和留给观者的最大难题。
2004年,严介和以15亿资产忝居胡润百富榜第66位。2005年荣登榜眼的严介和,其资产火箭般飙升到125亿,财富一年之间翻了八番。关于此事,有两个版本。
版本一:严介和自述太平洋从未合并财务报表,其2004年的15亿资产仅为旗下8家公司资产合并。“太平洋怎么可能只有8家公司?”太平洋流动资金就有三十亿,资产更是远不止此,因此媒体考证纯属自娱自乐。2005年榜单发布前,胡润曾经电话太平洋,表示要列严介和为首富。主张低调的太平洋与胡润多次沟通,强烈要求排到十名之外,谁知最后严介和赫然第二。从此,被媒体视为“黑马”追逐的严介和才被迫走上台前。
版本二:由于摊子铺得太大,太平洋的资金链早就伤痕累累。传说花1.92亿购买的集团大楼只有五层楼属于太平洋。位于一层,严介和曾经专用于接待政府官员,号称江苏省顶级商务俱乐部的“江苏红”已被悄然转租卖起了粤菜。集团总部连数千元的员工工资都开始拖欠,高管出差甚至要自己垫资买飞机票。为了稳住银行和下游供货商、工程队,严介和多次暗示自己想在百富榜上寻一个“好位置”,以证明太平洋有的是钱。
两个版本同样模棱两可,难以求证。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严介和资产的迅速膨胀,完全来自“BT”项目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全部回收的工程款和不掏钱拿下的大小国企。严介和所凭借的,也正是通过“BT”和“打包”并购打下的政府关系。
所以说,严介和笨也笨在一张嘴上。2005年胡润榜一出,媒体蜂拥而至探求“黑马”真相。本来“BT”就是潜规则,“打包”并购国企也不是什么光彩事儿,聪明如严介和,应深知韬晦之道,却偏偏去触这个霉头,非要到处接见记者参加论坛,将一切大白于天下。
越描只能越黑。太平洋2005年与景德镇市签署的8家总资产74.2亿的国有企业一揽子“打包”,近300亿的“BT”项目合作被江西省政府紧急叫停。与此同时,太平洋对吉林省8家总资产150亿国有企业的“打包”并购也胎死腹中。2006年初,国家建设部、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严禁政府投资项目使用带资承包方式进行建设的通知》。舆论纷纷怀疑剑指太平洋。
这时候,严介和不合时宜地玩起了“金蝉脱壳”。2004年中就已辞去太平洋集团总裁职位的他,再次宣布辞去太平洋董事局主席。
严介和真能撂下一团迷雾的太平洋全身而退?
答案是严介和不甘心,现实更不允许。退出太平洋的严介和,其身份转变为苏商、京商、渝商、龙商、沪商、粤商六大集团主席。半路出家的六大集团是什么玩意儿?与太平洋没有任何产权关系,但其法人代表是严介和,其股东都是太平洋的股东和高管,其业务范围也与太平洋完全重叠!总部位于上海的苏商集团,甚至把太平洋在江苏的大量优质项目迅速转去上海!2006年5月16日,严介和还代表苏商集团与四川内江市政府签订了120亿元的合作框架协议。
太平洋极有可能成为一个空壳!江苏省多家银行闻风而动,将太平洋告上法庭要求尽快拿回贷款。为了“灭火”,无奈之下,2006年11月初,严介和回到太平洋主持大局。苏商集团也将尽快撤回南京。
2006年11月21日,晚九点,坐在南京五台山1号装饰华美的原“江苏红商务俱乐部”现粤菜馆里细数往事种种,严介和的手机突然响起。稍后,他抱歉地对记者说,得连夜赶到南通与南通市政府商量上市公司纵横国际的事情,第二天一早还要赶回南京。
记者猛然想起严介和曾说:“太平洋依赖的不是某个政府官员,而是一个政府群。”又说:“太平洋的‘BT’和国企‘打包’并购,政府要我们打住就打住,要我们退出就退出。”——未免不是肺腑之言。
严介和不是天使,也未必是魔鬼。只要这个“政府群”没有抛弃严介和,太平洋即使在台风中心也能安然无恙——这个人与这个人的太平洋,早已身不由己。
彼时南京夜雨凄惶,严介和无语的侧面剪影,不知为何有点疲惫,有点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