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人走进瓷都德化,仿佛置身于一座五彩纷呈的古今陶瓷艺术画廊。映入我们眼帘的琳琅满目、巧夺天工的佳作珍品,不能不令人惊叹德化人的智慧与才能。令人可惜的是,多少年来,她们深居“闺阁”,很少为国人所知。如今,这些艺术珍品终于被请出“闺门”,不日将与杭州市民见面。那么,这些珍品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
人们都知道江西景德镇瓷器闻名,殊不知,福建德化县是除了景德镇、湖南醴陵之外的中国著名三大古瓷都之一,而且还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当地人有自己的说法,说是“瓷器”的英文名“China”原是指福建德化的一处地名,是从闽南话的谐音中引申出来的。德化是否当得起“古瓷都”的大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最近,记者到实地采访,可谓大开眼界。
瓷都无烟囱
从厦门乘车到德化县,还有3个半小时的路程。途中,我们经过了几个并不起眼的小县城,又过了几条弯弯的山道,心里不禁在嘀咕:我们将要到的县城想必不是来之前当地人介绍的那样好吧。
谁知,“柳暗花明又一村”。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德化,却是一个山清水秀碧云天的美丽县城。令德化人个个引以为豪的是,这个人口仅30万、有1150多家陶瓷企业(其中80%以上集中在县城里)的小山城,竟然找不到林立的烟囱,看不到乌烟蔽日、黑煤遍地的景象,令人不可思议。
瓷雕艺人、原德化县委副书记邱双炯告诉我们,该县自90年代初起就着手进行炉窑改造,利用当地丰富的水电资源,大力推广电、油、气以代替柴、煤烧瓷。这一改,不仅每年节约木材6万立方米,而且彻底告别了天空浓烟滚滚的历史,受到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赞赏。1993年3月,李鹏亲笔为首届中国德化国际陶瓷节题词:“德化名瓷,瓷国明珠。”
德化人的环保意识可谓超前。在德化,我们第一次听到了“环保陶瓷”这个新名词。人们都知道传统的陶瓷难以风化,成千上万的碎瓷片给环境造成了“瓷污染”。在德化第五瓷厂等企业,我们见识了“环保陶瓷”。五瓷厂长温克仁说,这是一种降低窑炉温度制成的新瓷种。这种瓷器破碎后,只须两三年时间瓷片即会自然风化为土。那天,全厂职工正在赶制大批绘有圣诞图案的轻质瓷、釉下彩精陶和红壤陶。由于这种新开发的陶瓷无铅、无铬、无毒,在国际市场上十分畅销,被外商称为“绿色陶瓷”。“化瓷为土”,瓷都人再一次找到了发展自己的机会。
泥巴换美元
在德化人的口中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泥巴换美元”,这也是令德化人无比自豪的事。德化人捏泥巴就像北方人和面一样轻松,可这泥巴远比面粉值钱。无论是在大型企业还是小小的家庭作坊里,德化人手下的日用瓷、瓷工艺品,大多都销往国外。也许,这正是许多国人不认识德化瓷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大概也是历史所形成的。唐代以来,德化瓷就誉满海外。宋代,沿着“丝绸之路”,初次见了德化瓷的德国人视之为宝物称之为:“Blance China!Blance China!”(译为“中国白”)。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离华时,受到最盛情的礼遇,带走了精美的德化瓷器,这些瓷器至今仍然存于威尼期圣马可陈列所。
德化瓷素以“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著称于世。建白瓷、高白瓷和瓷雕被誉为瓷坛的“三朵金花”,弥足珍贵。一尊出自德化陶瓷艺术大师之手的瓷雕,少则千元,多则上万元甚至于10多万元,深受国外一些收藏家的青睐。一位大师手下的员工说,他的老师如果想造一幢房子,只要用心雕一尊观音像就能如愿以偿。我想,这话不会是夸张的。
德化县委书记许昆贞介绍,全县1100多家陶瓷企业,其中集团企业18家,产品远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陶瓷产值20亿元,出口交货达16亿元,今年前3个季度产值已达19.66亿元,出口交货16.04亿元,居全国重点陶瓷业前列。
网上卖泥巴
虽说是地处闽中戴云山麓的小山城,但德化人从1996年至今已有500多家陶瓷企业开通了国际互联网,于是有人戏称德化人为“网上卖泥巴”。
德化最大的陶瓷企业——佳美集团老板苏尧堂与我们喜滋滋地谈起了他在网上尝到的甜头。1997年春节后刚一开工,他有公司上网才两个月就接到了来自美国芝加哥的83万美元订单。今年1月在香港举办的“亚洲工艺品订货会”上,美国五大陶瓷进口商之一的公司与佳美签订了价值230万美元的订单,成为当时轰动订货会的特大新闻。从此,他所在的公司在互联网上平均每天都接到100万元订单。职工们忙了,累了,也笑了,因为在“小泥巴”大创汇的同时,他们的腰包一天天地鼓起来了。
我们奇怪,这么好的日用瓷,这些老板们为什么不开发国内这么大的市场?答曰:“跟自己人做生意吃力;与外国人打交道爽快,见了订单就发货,美元很快就到,很少遇到不讲信用的外商”。
不过,有识之士提出善意的忠告,认为老是盯着外国人的钞票总不是长久之计,如果出现像东南亚金融危机之类的事就不妙了。毕竟,国内市场经济在不断成熟,经营环境也在日益好转,而且沿海的经济发展迅速,私营企业家的文化水平和生活档次日益在提高,他们中有很多人爱收藏,要看好国内市场,让更多的国人了解德化瓷。
为了开发国内市场,德化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不惜花本钱为企业搭台唱戏,引导企业拓展国内的大市场,改变过去重外销、轻内销的做法。从前年开始到北京、上海、武汉等各大城市举办名瓷展览会,一次次轰动当地,使德化名瓷的知名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11月11日至15日,该县将精心组织100多家陶瓷企业、汇集10多万件展品,在浙江展览馆举行大型展览会,让杭州人一睹德化名瓷的风采。
私营瓷研所
走进德化,如同走进一片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私人陶瓷研究所遍地开发。柯宏荣、陈桂玉夫妇就是私营瓷研所中的佼佼者。在柯宏荣、陈桂玉夫妇的家里,也就是他俩创办的私营瓷雕研究所里,我们看到了弥勒菩萨憨态可掬,八仙过海神态怡然,夸父逐日虬劲刚健,芭蕾舞女身姿婀娜……素以现代风格瓷雕见长的柯宏荣夫妇是德化制瓷人中的后起之秀。
看柯宏荣夫妇的瓷雕是一种美的感受,他们采用的新工艺,能模拟出各种不同的材质,超载了瓷的传统质地。一尊1米多长,名为“山鬼”的瓷雕是身披浴巾的清丽少女依傍着一只侧卧的白豹。豹子是传统的白釉,少女则是白如布帛的薄胎瓷,最奇妙的是她身上的粉红浴巾,表面密布着一粒粒纤细的凸起,简直就像是块质地轻柔的毛巾。柯宏荣说,光土坯就做了半年多时间,而且烧瓷易开裂,做了5次才烧成这么一座“山鬼”,这已是很幸运了,就算再烧5个未必能成。这种瓷雕工艺品,做一座是一座,决不会重复第二座,因此它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柯宏荣夫妇俩的每一件瓷雕作品,都附有两人亲笔签名和盖有落款章的收藏证书。
听说在去年上海的展览会上,一位在柯宏荣展位前转了很久的老人指名要买一座半米长的“夸父逐日”瓷雕。“1000元”柯宏荣随口报了个价。不料,老人二话不说,付了钱提着瓷雕就走。柯妻急了:“怎么没2000多元好便宜的,你这是做什么意思?”一直习惯管妻子叫“领导”的柯大师这时只得拿出套理论来说服妻子:“他在边上琢磨老半天了,也算是个识货的。咱们以瓷会友,送给他也是应该的。”还一边挠着头皮,憨厚地对着妻子笑着:“只要瓷雕留下了,咱们的名字也就留下了,德化瓷的名也留在上海了。”
像柯宏荣夫妇这样的私营陶瓷研究所,在德化屡见不鲜。德化素以瓷雕著称,传统瓷雕都在手工制作,以师带徒,适合个体家庭作坊生产。因此历史上都以民窑为主,并造就了一大批民间工艺技术专才。如今,德化的陶瓷企业已全部民营化,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这些民间的能工巧匠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办起了160多家私营陶瓷研究所。一件件精品在这些民间大师的手下诞生,营造了德化瓷雕艺术繁花似锦的春天。
采访期间,我们到过福建陶瓷界第一位荣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许兴泰以及邱双炯、林睦殿、柯宏荣夫妇等私人创办的研究所,所见的各类陶瓷珍品,无不令人击掌叫绝。大师们的佳作,有的已被国家馆藏,有的更被选为赠送外国元首的国礼。
离开德化的那天上午,我们来到尘封了近千年、直到1976年才重见天日的屈斗宫古窑址,去看一看穿越时光古朴之风的那些不败的艺术之花。古窑址旁,坐落着德化职业中专学校。在一间大教室里,两位老农端坐于台上,两批学生在以他们为模特认真的塑像。从这里,我们看到了瓷德德化的希望,看到了瓷雕艺术这颗璀璨明珠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