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瓷都德化,仿佛置身于一座五彩缤纷的古今陶瓷艺术画廊。映入我们眼帘的琳琅满目、巧夺天工的佳作珍品,不能不令人惊叹德化人的智慧与才能。令人可惜的是,多少年来,她们深居“闺阁”,很少为国人所各。如今,这些艺术珍品终于被请出“闺门”,5月底将在陕西工业展览馆与西安市民见面,一展她的英姿态,于是我们——走进瓷都德化
德化地处闽中屋脊的戴云山区,位于泉州北部,土地面积2232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202个村(庄),人口30.4万。境内山多,水足,矿富,瓷美,素有“闽中宝库”之称。德化是千年古县,历史上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瓷都。1996年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
德化是闽南“金三角”对外开放县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西洋瓷生产出口基地。德化以盛产陶瓷而名扬中外,宋元时期,瓷器大量进入国际市场。意本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盛赞德化“瓷市甚多”、瓷器“制作精美”。明代,瓷圣何朝宗首创的象牙白瓷雕、国际瓷坛称之为“中国白”、“象牙自”,而被推为中国白瓷的代表。明末清初,德化又推出独树一帜的釉下青花瓷。清末民初出现了闻名世界的瓷雕名师。其中“蕴玉瓷庄”创始人苏学金精雕细刻的捏塑梅花盆景,获得了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特等雕塑师”许友义的作品《观音》、《五百罗汉》,先后4次获国际、国内博览会金奖。
德化瓷进入国际瓷坛以来,素以“自如雪、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特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著称于世。建白瓷、高白瓷、瓷雕被誉为中国瓷坛的“三朵金花”而倍受推崇。著名教育家、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蔡元培先生曾赞“中国几乎可以说是以出瓷器而闻名世界的一个国家,若以瓷器的白色程度而论,自当首推德化瓷……”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以来,德化县抓住机遇,改变了以柴烧瓷的传统方式,以电、油和液化气等燃料烧瓷,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又为提高陶瓷生产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断完善所有制结构,把陶瓷生产引入千家万户,一方面引进开发西洋小工艺瓷日用陶瓷新产品,使莹玉白、玉白瓷、红壤陶、柴砂陶等新瓷品种纷纷问世,初步形成了传统瓷雕、西洋工业瓷、日用陶瓷等齐头并进的,陶瓷产业结构,涌现了1100多家陶瓷企业,其中集团企业23家,从业人员8万多人,产品远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的德化,青山水秀碧云天,千家瓷厂无污染。在全国陶瓷产区中有5个方面名列第一,即第一个全面进行陶瓷技术改革、第一个陶瓷工业生产无烟尘污区、传统瓷雕技艺全国第一、西洋工艺产品出口比例全国第一。为发展壮大非公有制陶瓷经济,l996年德化县划出1500亩土地,创建了福建省第一个民营陶瓷科技园区、集科技、生产、经营、销售为一体,现已有8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进入园区建设。去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0.2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82亿元;陶瓷产值38亿元;财政总收入3.1368亿元,其中地方收人2.0043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人3.385元。全县产值上亿元的企业2家,上千万元的企业54家;纳税超千万元的企业6家,超200万元的企业29家,超50万元的企业 120家,33家企业获自营进出口权,22家企业获得输美产品质量认证,6家企业获得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为了强化集约化经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该县加强行业联合,组建了一些瓷业集团,其中佳美、冠福集团在省内最为驰名。佳美集团公司去年创产值5亿元,纳税3225万元.自营出口2656万美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出口陶瓷企业,被列为人全省百家重点企业;冠福集团被确认为全国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企业,现已完成股份改造,正抓紧股票上市的各项工作。
一业兴带来百业旺。在陶瓷支柱产业的推动下,德化经济快速发展,1997年至2001年连续四年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经济综合实力跃居福建省第13位;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德化至周边城市、县区的交通便捷,境内实现了乡乡通柏油马路,通程控电话、通广播电视;县城城市配套设施日趋现代化。
新世纪、新起点,孕育新的生机。德化县将在继续巩固发展陶瓷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培植矿产、化工、林业、电力、旅游等新兴产业,逐步向“一流瓷城”、“百亿强县”的目标迈进。 (本报记者李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