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料记载:由于瓷土原料和烧窑技术等因素的局限,德化瓷雕作品高度历来均不能超过1米,造型均为中小型为主。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有一个汉子对此提出疑议,并多年潜心对艺术造型、胚釉配方、浇注工艺、窑炉改造和烧成工艺等方面进行反复的研制,终于攻下了制作大型瓷雕产品中的造型、配方和烧成等三个技术难关,先后烧制成功了1.05米“立莲18手观音”、1.75米“立龙观音”、1.85米“立莲观音”等,为中国陶瓷史写下光辉的一页。这个汉子就是德化县瓷雕研究所所长许兴泰。
许兴泰1941年出生于德化瓷雕艺人之家,受家庭艺术环境的影响,从小就对瓷雕产生了浓厚的必趣,8岁起随父学艺,15岁进入德化瓷厂从事瓷雕设计工作,19岁被工厂派往福建省陶瓷工艺美术学校美术专业进修,23岁调往福建省陶瓷研究所工作。在这期间,许兴泰饱览古今中外陶瓷专著,把家传之瓷雕传统技术和系统的理论学习结合起来,融汇贯通,刻意求新,并多方虚心求教;博览众长,使设计创作水平大大得到提高,为日后瓷雕生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在特殊的历史年代,许兴泰被下放到农村,被剥夺了对瓷雕技术的研究,一身才华无用武之地,只好踩着坎坷的人生之路,种田、打工、教书,饱尝了生活的甜酸苦辣。然而,艰辛而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养成了吃苦耐劳、刻苦钻研、豁达开朗的品质,成为一名多才多艺的能工巧匠。几经周折,几经磨难,1974年,他又回到了德化瓷厂,当一名技术员。深感这份工作来之不易,从此,他便专心致志地从事瓷雕的设计创作。
“在省陶瓷研究所工作期间,我参阅过许多陶瓷资料,发现我县瓷雕作品均是中小型产品,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德化瓷土质软所致,难道用我县的瓷土就不能创作出大型的瓷雕作品来?”谈起当时为何向大型作品攻关的初衷时,许兴泰还充满着年轻时的气盛。根据所学知识,许兴泰认为,决定瓷土性质软、硬主要是资土中含铝量的多少,虽然德化一些瓷土含铝质较低,属于轻质土,但这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的多元配方,制成含铝量适中、可塑性良好的瓷土,以适应烧制大型产品的需要。于是,许兴泰便从泥釉原料配方的选择入手,潜力于对制作大型瓷雕作品的构思、设计和创作。
在瓷土釉料技术人员的支持下,许兴泰进行无数爬山涉水寻找矿点,优选各种陶瓷原材料,反复试验。探索最佳配方。获得了理想的原材料后,他立即制定目标,向产品造型设计、生产操作流程、装烧技术等各个工艺环节攻关。
攻关之路是曲折坎坷的,从尝试到成功,不知消耗了许兴泰多少的艰辛和汗水。整体重心不稳、部件力点不均、底座承受抗压力不足、线条处理不圆润流畅、脸部表情不丰富、艺术效果体现不出来等一个个技术难关,弄得他寝食不安,日渐消瘦。仅从大型瓷雕底座的造型设计来讲,既要与整体产生艺术性的衬托呼应,又要准确地计算出它的负荷量,以避免烧成中的变形或开裂。他夜以继日地通过数百次的研究和试验,不断改进造型方案,最后试验证实以鼓圆形的造型力点分布最平衡,承受力最强,并把底部做成倒凹形,接触烧成泥垫饼部分处理成弧形,坯体内部隔层要放排气孔等。1978年,正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古瓷都德化之时,许兴泰研制的1.05米“立莲18手观音”获得成功,并荣获了中国工艺美术创作新作品优秀奖。
多年来,许兴泰大胆探索,勤于试验,循序渐进,作品从1.05米、1.75米、1.85米逐步增高增大,均获得成功,其中,与胞弟许兴泽合作的1.75米“立龙观音”被选送到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展评,荣获国家“金杯奖”,并被国家工艺美术博物馆定为珍品收藏;独立设计创作的1.85米“立莲观音”荣获省优秀产品奖,《香港大公报》、《华侨日报》、《新民晚报》等报纸竟相报道、刊载评论,在国内外受到高度的评价。
走进许兴泰家的陶瓷陈列室,仿佛置身于艺术殿堂,独具特色、形态万千的瓷雕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仅观音这个艺术题材,他就创作出了18手观音、坐荷观音、托钵观音、捻珠观音、训鹏观音、鲤鱼朝观音、童子拜观音、立龙观音等多种多样的艺术造型,还有美丽神话故事的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其作品造型生动,比例合理,表情丰富,线条柔美,令人感受作品人物宛然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
经过40多年的专业研究,许兴泰在继承德化传统瓷雕技巧的基础上又刻意求新,日臻至善,独具一格,近几年来,有数10件作品分别获国家、部、省级嘉奖。1990年,他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职工自学成才者”的荣誉称号。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华工艺美术大师”的技术职称,成为福建省首位荣获此称号的陶瓷行家,这在全国陶瓷行业中也是屈指可数的。
艺海无涯。如今,许兴泰正雄心勃勃地向瓷雕艺术高峰迈进,为中华瓷坛增添光辉。
刊登于《泉州晚报》1996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