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界是一个极其凶险的江湖,在险恶的意义上,这个地方所独有的激烈竞争以及不断上演的大浪淘沙、生生死死的故事,只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特征和现象。
每一位野心勃勃的营销人,都是江湖名利场中的主角。尽管在我们的社会中,营销人算是高收入的专业人士,但他们的淘汰率和流动率,多年来却一直在所有行业中名列前茅,惟有IT业可堪相比。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既然营销人不可能在某个企业、某个岗位从一而终,那么,在不停的企业和岗位流转中,究竟怎样才能实现持续“保值”、“增值”,不虞“下岗”?
从这样的一则商界谚语中,或许我们能受到一些启发:“三流的企业做销售,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一流的企业做标准”。笔者认为,营销人的境界当也有高下之分:但凡高手,不仅善卖产品,更擅“卖”自己——他们懂得把自己也作为一件产品来加以策划、包装、展示和推广,对成功的追求,仿佛营销产品的分分秒秒,每一步骤,都做得尽善尽美。试想,如此苦心经营,假以时日,何患不能扬其大名成其大器创其大业哉?至于那些只知售卖产品而不懂“自我营销”的家伙,则品斯下矣,营销人当摈之而不齿。
营销人如何“自我营销”?一些学问甚大的朋友,言必称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营销理论,让人听了不免起敬起畏。但他们没有想到,这个叫迈卡锡(Jerome McCarthy)的美国老头儿于20世纪50年代末最先提出的该理论,为营销人研究如何提高自身职场竞争力,同样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思考框架。
把4P理论“嫁接”并运用到营销人的职涯规划中去,正是笔者的独家发现,在这里介绍出来,为的就是帮助营销人认清“自我营销”的意义并掌握实施步骤。有志之士只要照着葫芦画瓢,无不前途辉煌,犹如一盏明灯,悬在高处,照得成功之路,如同白昼。
营销人也是一件“产品”
营销的第一个要素是产品(Product)。人犹产品,作为营销人,为了使自己在职场不致“滞销”甚或被当作“废损品”处理,亦须不断提升自身的“质量”和“品牌”。
怎样的营销人,才谓之“质量好”?我们不妨来个“换位思考”:用人单位在选拔营销人才时,必以具有扎实的市场营销知识、吃苦耐劳的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定的自信心、上佳的口才,以及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者为首选;再以到商店买东西的专业眼光,检视其资证是否齐全,外型是否悦人。因此,有谁若是拥有5年以上业绩彪炳的营销管理实战经历,再加上长着一张花枝招展的嘴巴,那他就简直是一件“优质产品”,有十足的理由傲视同侪、待价而售。
但这件“优质产品”要想成为“名牌产品”,还需要配合以品牌的塑造工程,简而言之,须得在该人的头顶,安上闪亮的光环和响亮的封号。目前在国内营销界,每年由不同机构举办的所谓“策划大师”和各种“十大”、“十佳”之评选,固多如牛毛:如“中国十大营销策划人”焉、“中国十大营销操盘手”焉、“中国十大营销专家”焉、“中国十大营销人物”焉、“中国十大企业策划家”焉、“中国十大营销策划专家”焉……如果不动用十个脚趾头,光凭十根手指头比划,只怕还数不过来。营销人只要拿其中的任一顶“帽子”往头上一扣,腆着肚子走出门去,人人见了都得立正敬礼,喊声“老师好”。
有些倔脾气的朋友,质疑曰:现阶段这类评选已过多过滥,不足为训。说这些话的,多是酸葡萄心理作祟兼不懂市场行情。咦,“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可谓权威矣,君不见,每年开榜之日,不也照样有人说三道四?而国内企业的热衷态度,何曾因此而消减半分?盖其能为品牌增光添彩也。同样的道理,营销人若是没有一些社会名誉,能让人望之肃然起敬、而且身价一个劲地往上蹿乎?因此,即使不能捞个“中国十大”撑个门面壮个声势,顶不济,搬回一块“某某区域十大营销经理”的匾牌,也远比没有强,你不能否认它在很多时候确实有用。
但不管怎样,比大红奖状更有用的,当然是真才实学。读者朋友中,如果有谁问起“对于营销人而言何谓最重要的精神?”时,笔者的回答,一定是“学习”和“专注”。盖学习能力,可帮助营销人在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保持永不落伍;而专注精神,则能使我们成为所在营销领域的专才。
打个比方:用十年挖了十口井,每口井都可能打上水;如果十年只挖一口井,就可能会得到一座油田或金矿。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信奉“专注,往往出奇迹”这句话。当然,你可以数十年如一日,在同一个行业的营销圈子里“耕耘”;但也可以辗转各大行业,纵横阖捭、互为贯通。这样一条巷子走下去,只要“不辞长作营销人”,10年、20年后,一名营销大师遂隆重问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