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通过经济结构调整盘活现有资源存量。陶瓷企业最为集中的禅城区,以全市4%的面积(154.02平方公里),2006年贡献了全市18%以上的生产总值(561.21亿),随着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禅城区可利用的土地等资源空间已经越来越小,无法承载过多的大规模工业项目,而陶瓷行业的发展是以工厂扩张为主要特征,需要大量用地。更为现实的是,陶瓷行业无论如何重要,终竟是佛山经济大盘子中一粒棋子。何况,佛山陶瓷行业尽管理总产值约400亿,占全市的工业总产值的6%左右,而即使在陶瓷行业最为集中的禅城,据说陶瓷行业贡献的税收也仅占4%,规模和效益悬殊,使政府需要陶瓷行业在佛山以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出现,那就是通地出让产业链低端部分,保留和置换更多高端环节,也就是发展“总部经济”。
佛山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禅城区地区生产总值达341.08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38.86亿元,占40.7%。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加大,是禅城区经济增长方式一种新的导向。根据北京发展第三产业的经验,服务业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使单位GDP能耗下降一点四个百分点,相信随着陶瓷生产服务性行业的日渐壮大,也会还佛山特别是禅城更多蓝天白云。
佛山陶瓷“总部经济”从蓝图到落地
打造佛山陶瓷“总部经济”的一批项目于今年陆续落地,2007年是近年来佛山陶瓷三产建设推进最快的一年。
禅城区经贸局胡安泉局长在一次研讨会上通报,佛山陶瓷总部经济日益具体化、清晰化,包括瓷海国际•佛山陶瓷交易中心建设顺利进行、中国陶瓷城二期工程确定选址、华夏陶瓷城二期工程加快规划、东平河北岸的规划、陶瓷文化创意园挂牌、佛山创意产业园实效运作、100亿重金改造祖庙东华里片区等。
在物流、商贸方面,佛山已经建成的中国陶瓷城、华夏陶瓷博览中心、意美家卫浴陶瓷世界、沙岗陶瓷世界、石湾卫浴城等展示和营销场馆有100多平方米,但大都业态层次不够,或者功能过于单一,无法承接“总部经济”重任。瓷海国际•佛山陶瓷交易中心及中国陶瓷城二期等大型项目或可当大任。
瓷海国际•中国佛山陶瓷交易中心位于季华西路季华大桥侧,占地700余亩,总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由40余栋建筑单体组成。该项目荣获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最具升值潜力商业地产项目”大奖。8月初,瓷海国际已经开始接受认租登记。9月底,瓷海国际和陶城报联合主办的“2007中国陶瓷时尚周”正式启动,并将在2007秋季陶博会前的10月16日举办“2008陶瓷趋势产品发布会暨全国陶瓷采购战略联盟成立仪式”,其商业运作已经开始。
中国陶瓷城已于9月28日奠基,并获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颁发的“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牌匾,该项目位于季华西路与南庄紫洞路交接处,总投资达26亿元,总规划1000多亩,首期建设占地面积400多亩。
两个项目的建设,将大大改变目前佛山陶瓷物流、商贸的竞争格局,提升经营水平,有媒体称这是“两城变三国”格局(即中国陶瓷城、华夏陶瓷城,再加瓷海国际)。尽管这两个项目没有完全避免功能重迭,但可以预见,各自的特色会随着竞争的展开而逐步展现。
创意产业方面,佛山(石湾)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6月份启动,被视为佛山市实施“优二进三”战略,促进陶瓷行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步骤。佛山创意产业园及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将成为佛山创意产业的两大基地,而于6月落户于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的“建筑陶瓷创意实验公共平台”则将立足这两大基地之间,为佛山陶瓷创意产业提供广泛的技术和服务支持。
研发方面,6月份,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佛山)陶瓷研发中心挂牌。据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卢红明女士介绍,上硅所佛山陶瓷研发中心主要的项目是特种陶瓷。特种陶瓷工艺路线与建筑陶瓷基本相同,但能源与资源消耗都非常低,产品附加值高,专家预计,到2015年,我国特种陶瓷产值将达到450亿元。特种陶瓷将是佛山陶瓷行业提升的重要选项。加上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国家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力促进中心)、佛山陶瓷研究所(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佛山),佛山陶瓷研发力量之强,全国无二。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批提升城市形象项目开始运作。政府投资100亿重金的祖庙东华里片区改造工程,将建设辐射珠三角、影响华南的旅游、文化、商业、居住中心,这是禅城区政府2007年的“一号工程”。季华路中央商务区改造工程也在今年3月启动,岭南明珠北侧的地块是季华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地块,将建成集商业、金融、商务酒店、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佛山最高地标。位于禅城、顺德、南海三区交界的东平河北岸(澜石大桥至佛陈大桥段),政府规划以岭南大道为主轴,分东西片区,将建成禅城区南部集商业、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滨水城区及展示禅城区城市建设水平的窗口,这里也将是佛山陶瓷“总部经济”的重要落点之一。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受惠的不仅仅是陶瓷行业,而是所有的企业和市民;也可能没有一处是专为陶瓷行业而建,但都是陶瓷行业“总部经济”重要依托。
直面“后佛山陶瓷时代”
随首佛山推进“总部经济”步伐加快,“后佛山陶瓷”时代即将来临,一些专家和业内人士的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的意见,包括:
装备和色釉料等陶瓷上游产业应该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包括陶瓷行业在内的制造业的革新,很大程度取决于上游产业发展水平。陶瓷行业具有革命意义的新产品诞生,装备和色釉料产业居功至伟。陶瓷企业转移大潮中最需要留下的是陶瓷装备和色釉料产业,如果这些产业也走了,佛山陶瓷行业的发展将不可持续,在全国的领导地位将不复存在。
一批节能减排达标,实理清洁生产,走精品路线的企业要留下来,并保有相当的产能。虽然“总部经济”时代,我们可能不再以产量论英雄,西班牙、意大利目前陶瓷产量不足佛山一半,丝毫不影响国内同行前去“朝圣”,但佛山陶瓷“总部经济”的特殊性就在于依靠的是产业优势而非城市功能和地位,没有相当大的产量支撑,陶瓷行业的“总部经济”恐怕无法想象。一位企业高层私下里说,厂都搬走了,还谈什么总部?
“佛山陶瓷”作为集体的地域性品牌需要建设、保护。陶瓷本质上是一种资源性行业,带有更多的地域性、传承性特点,“佛山陶瓷”代表一套体系,一段历史,一派血脉,一种声誉,一面旗帜。佛山陶瓷企业在外地建厂,完全可以理解为“佛山陶瓷”在全国开枝散叶,发展壮大,这就是“总部经济”的重要特征。佛山陶瓷行业协会尹虹秘书长多次强调,“佛山陶瓷”就是佛山乃至中国的一张名片,其他城市花一百亿甚至一千亿也未必能够打造出这样一张名片。在陶瓷行业,类似的地域品牌保护早有先例。意大利建筑陶瓷和耐火材料行业协会会员企业产品就采用“CeramicTilesofItaly”(意大利建筑陶瓷)商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30多年来,“CeramicTilesofItaly”已经成为意大利出口建筑陶瓷的统一标识,引领意大利建筑陶瓷到世界各地。当然,“佛山陶瓷”这个地域品牌的适用范围有多大,如何运用等操作层面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行业信息传递需要上水平,上层次。与佛山陶瓷行业在全国地位相应,佛山陶瓷行业媒体也蔚然大观,但同质化十分严重,与“总部经济”要求相去甚远。“总部经济”之“总”,不仅是企业的总部扎堆,更意味着信息发布的总汇。行业信息,特别是那些既代表行业发展方向,又有卖点的产品信息需要得到客观、系统、权威地传递,行业媒体应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操办者要有社会责任感,也要有能力。瓷海国际和陶城报联合主办的“2007中国陶瓷时尚周”正在作这方面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