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上述员工所看到的问题不无片面,而且对这一系列问题,UT不是没有清醒认识,也曾下力气做过尝试。2003年底,COO周韶宁意识到建立一套流程对UT的重要性,他从北电、华为等公司聘来几位专家,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流程改造小组。
小组为UT制定了一套全新的流程方案,并通过培训和考核试图在公司上下贯彻。但他们很快发现,这一过程非常难。"开会的时候,大家都会说新流程非常好,下来真正去做的时候没有人执行,因为这会触及到很多人的"奶酪"--本来我习惯这么做,原有很多中高层干部不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就能拍板,按照流程就需要改变方式,为什么我要改变?"
一次成功的流程再造涉及到公司运营模式、组织架构、工作方式、企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变革,"伤筋动骨"的改革需要的是公司最高决策层的直接领导和强势推动。"关键这不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一位UT内部人士说,流程改造小组并未被赋予足够的权力去强制流程的执行,"他们没有管人的权力,只是一种咨询顾问的角色"。对于领导,小组没有任何的约束权,只能对他们进行劝说,对他们手下的员工进行培训。这种情况下,流程培训后一周内就又回到老样子了。"流程衔接往往集中在沟通上面,但很多时候下一个部门它想做的时候会做,不想做的时候一个邮件、一个会就对付过去"。
虽然UT在小灵通市场取得成功,在技术上也有创新,但UT一直没有能力去做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比如在3G这样的既需要新技术又需要组织大团队开发的创新面前,UT难以胜任,原因就在于这种能力形成的基础是要有一套好的研发流程。"UT的管理和执行无力承受现代软件或通信产品的复杂度。"一位前UT员工认为,华为今天的研发实力强,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华为在6年前就开始以巨大的决心推行研发流程,从CMM到IPD-CMM,期间版本都已升级多次。推行流程带给华为的好处是把研发中的技术、数据等积累下来,把研发的流程思路理清从而极大提高产品开发成功的可能性,并把技术共享的平台建立起来。而UT发展10年,研发始终是块"短板",成本无法具体计算,进度无法保证。缺乏流程的UT研发,"基本还停留在本能的阶段"。
一件小事可以证明流程管理失效的严重后果,一位硬件设计人员设计一种新产品,参考了以前的一个同类产品,他认为其中一小块阻容电路似乎没什么用处,于是在新的设计里他把这部分电路去掉了,以节约成本。结果造成产品在市场上产生严重电磁干扰问题,使公司损失惨重。
这个案例中,失效的流程是设计评审。但遗憾的是,UT内部往往将这类责任归结为设计人员能力问题而非管理问题。
导致2003年底开始的流程再造失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管理优化会延缓市场反应速度。组织的流程再造往往需要一个非常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刚开始流程不熟时,如果按照流程去做,有可能会延迟一段时间才能向客户交货。而当大家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市场而不是组织内部时,流程改造也会分散企业资源。"UT的风格是做事情要快,做决定也要快,要往上冲,做流程的人只在老板下面做,老板们又不被洗脑。"孙刚回忆说,"当时动静蛮大的,领导找各个部门谈话,流程做的也很细,但到了真正做的时候,没人去执行。"
作为这场变革的发起者,周韶宁显然知道这些情况,但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讲,都存在问题的优先级现象。"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除非出现危机的时候,UT才会去解决这些问题,不出现危机大家首先看到的市场。"杨浪说,"当时小灵通只要有东西出来,马上就会有人抢,那时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满足市场需求,尽量多生产一些东西出来。"
"小灵通如果发展的不那么快,更稳扎稳打的话,UT出问题的可能性小一些。没有几家公司有UT这么好的运气,反过来,它又被这种运气给害了"。今天站在事后的角度看,很多人认为当时如果UT牺牲短期发展速度,下大力气进行流程再造,将管理夯实,提升执行力,也许会有助于UT实现其众多梦想。"UT抓住小灵通机遇之后,没有快速的夯实公司内部的管理流程,是它在很多业务领域碌碌无建树和被对手超越的重要原因,"杨浪认为,"不讲投入产出比的不受任何限制的创新是难以为继的,流程化管理基础上的创新才是有执行力的、有支撑的。"
"当UT的客户主要是垄断性电讯运营商的时候,UT管理的粗放就是一种必然。这时提倡所谓宽松自由的"硅谷文化",强化的只能是"游民意识"。"北京锡恩管理公司总裁姜汝祥说,"高科技的企业和创新意识背后支撑的其实是"死亡危机",因为高科技本身变化是如此之快,不创新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条。有了死亡危机,任何创新就有了执行力基础。"
有人曾问主导诺基亚从木材业转型到通信业的前任CEO奥利拉,诺基亚转型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他的回答是管理升级而不是技术升级。同样,在经过最初程控交换机业务的高速发展之后,华为总裁任正非意识到公司要发展壮大,必须告别小公司作坊式管理。2000年起,以一篇《华为的冬天》为标志,华为启动了组织再造工程。任正非请来IBM咨询,并为流程再造投入超过10亿元。
任何创新型企业的流程再造都是极其痛苦的,永远不要低估任何改革的难度,即使强势如华为,这一过程也历时5年之久。2002年前后,华为内部正经历组织架构调整、由一家小公司向一家流程化大公司转变之时,遇到IT的冬天,华为的增长放缓,"那两年是华为的一道槛"。度过这痛苦的两年之后,完成流程再造的华为内力雄厚,从研发、管理到市场和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效率都得到大幅提升,对各种市场和机会的掌控能力也大幅提高,国际化的成功便是这种质变的表现之一。
"我们从UT出来的人都希望它趁低谷时期夯实它的研发,完成组织再造,经历这个涅过程之后,它才有二次成长的机会。"采访结束时,杨浪又特地补充了一句,"我不同意说UT已经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