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晋青釉褐斑鸡首壶
■ 东晋青釉八系盘口壶
■ 南朝青釉虎子
■ 南朝青釉四系盖罐
■ 南朝青釉莲花罐
瓯窑位于浙江省温州一带,此地古属瓯越地,史称"东瓯",故瓷窑称瓯窑。瓯窑创烧于东汉末年,到元代即衰亡。晋代潘岳的《笙赋》中有"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之句,所至"缥瓷"可能就是对瓯窑青瓷的赞誉。
东晋中晚期,越窑产品相对减少,而温州地区的瓯窑产品却丰富起来,从江苏省镇江发掘的东晋、南朝墓来看,其随葬的瓷器以瓯窑为大宗,越窑瓷器占少数。瓯窑瓷器檀釉特征愉悦窑不同,胎色较白,釉色淡青,玻璃质感强。纵观镇江出土的瓯窑瓷器有如下两大特点:
独特的造型
瓯窑青瓷不但以釉色取胜,而且在造型上也有别于其他窑口,如镇江市跑马山东晋墓出土的青釉褐斑鸡首壶,为浅盘口,鸡首高昂,壶无把手,在鸡首的对应处,堆贴蠕体卷曲的尾饰。东晋时期墓葬出土的鸡首壶一般都有把手,而此件却别出心裁地堆贴出轻巧优美的尾饰,从呆板的形态总"跳"了出来增添了活力和动感(图1)。东晋时期青瓷盘口壶肩部一般设有双系、四系、六系等,而镇江市阳彭山砖瓦厂出土的一件东晋青釉八系盘口壶,肩部设有6个桥形系,在盘口沿内又设双系,使穿绳悬提时更加稳当,融实用和美学于一体,更显示出器形的曲线美(图2)。六朝墓葬中出土的青瓷虎子较多,器形大同小异。而镇江博物馆藏南朝时期的青釉虎子,造型奇特,虎子前身大而耸峙,腰部收小,前后腿部微鼓,四爪翘起,显得矫健有力;在头的侧面贴塑刻划出牙齿、眼睛,使得抽象与写实相结合,这不能说是一种创新(图3)。大港南朝墓出土的青釉四系盖罐,其盖钮打破了环形、桥形钮的惯例,而做成方形,并在四边中间设有凹槽,这种设计,是为了使绳索通过凹槽穿过罐身的系扎牢而不晃动,构思巧妙(图4)。上述瓯窑青瓷独特的造型,表现出瓯窑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造型技巧。
丰富多彩的装饰
六朝时期瓯窑青瓷的装饰丰富多彩,有弦纹、水波纹、斜方格纹、铺首、褐斑、莲瓣等。从镇江市郊出土的东晋、南朝瓯窑青瓷来看,东晋时期装饰主要以弦文为主,南朝时期流行莲瓣纹。褐斑装饰是瓯窑的一大特色,出现于西晋,盛行于东晋、南朝。
东晋时期一般在碗、盘口沿部和壶、罐等器物的肩、腹部压印一道或数道凹弦纹,粗细相宜。在凹弦纹处形成晶莹碧绿的积釉圈带,与浅绿的底色交相辉映。这种简洁流畅的纹饰,成为东晋时期的装饰风格。
瓯窑在东晋、南朝时期流行的褐斑装饰变化莫测,有的在器物的口沿饰一圈褐彩,褐彩斑点较大,分布密集,色彩有浓有淡;有的在较大的器物口沿分三至四组点饰褐彩,每组点饰六点褐彩;有的在器物腹部或盖面点饰圆珠状褐彩或斑块,相间交错。镇江市郊象山东晋墓出土的一件青釉四系褐斑盖罐,以盖钮为起点,均称地分布五条褐彩线,褐斑釉色由深入浅(图5)。
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作为佛教的象征物莲花已成为瓷器上常采用的装饰题材。镇江博物馆藏南朝青釉莲花罐,在罐腹下部刻划出一层覆莲瓣,莲瓣边缘凸起,莲瓣尖端略微上卷,成浮雕状(图6)。瓯窑褐彩装饰应为釉下彩绘,釉下彩绘是指在胎体上彩绘后施釉,经高温一次烧成。从镇江出土的瓯窑青瓷褐彩中可以看出,褐彩紧贴于胎,青釉罩在褐彩上面。釉下彩绘的出现,为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瓯窑青瓷装饰除了以上几点外,釉面都显示出裂纹,裂纹小如碎珠,大如蟹爪,均匀自然,和谐悦目。此裂纹是由于坯、釉膨胀系数不同所形成的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也成为一种装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