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非常纯正的一抹大红,在1250摄氏度的高温中蜕变成型。“大红色釉已经正式通过了专家组的鉴定,中国红色瓷器的历史就这样又接上了!”面对记者,胡天霏激动得有些难以自持,“二十年的付出是值得的。红瓷第一次有了红色色值的标准,这种几乎完全和我国国旗颜色一致的红色瓷器,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红’。”2004年,红瓷烧制技术通过国家技术发明专利。2005年,胡天霏等人成立了湖南醴陵市瑞丰祥中国红瓷制作有限公司。而这种瓷器真正面向市面,是在2006年的中非合作论坛上作为国礼馈赠给非洲48国的贵宾,之后“中国红瓷”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事实上,在遥远的古代,红瓷的出现完全是因为一次烧制的“意外”。唐朝时,湖南铜官长沙窑中,用铜来烧制绿色的方法已经非常普遍。但由于烧制过程中的温度和氧气的影响,原有的高价绿色铜会变成低价的红色铜。陶瓷史上的第一抹红色——铜红釉执壶,便是由此产生的。中晚唐时期,陶瓷艺人发明了专门的红釉烧制技术,北宋年间,河南禹县的钧窑又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工艺,烧出了世称“钧红”的红釉陶瓷。但是当时的烧制工艺并不十分成熟,红釉中往往掺杂其他的颜色。
明朝宣德年间,景德镇人终于烧出前所未有的“祭红”,这种红色无论从色泽或纯度上,都超过了钧窑。“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搏烧百不同”。清朝年间的《景德镇陶歌》专门记述了烧制祭红的难度。祭红瓷是我国历史上价值最高的瓷器,现存也不过100件,保存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但珍贵的烧制技术却在时代的更迭中,莫名地失传了。明朝宣德年后,几百年间一代又一代的景德镇人,多次试烧这种红釉瓷器,但令人心动的那抹“祭红”却再也没有出现过。河南的钧瓷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表明红釉是一种极难掌握的烧制技术,而民间也有“千窑一宝”的说法。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釉里红瓷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上的价位一直扶摇直上。1986年,一件“明洪武釉里红牡丹莲花纹大盘”在香港以940万港元的成交价被日本人拍走。1989年,一件“洪武釉里红牡丹菊花大碗”更以2035万港元在港拍卖成交。这一价位在当时不仅是釉里红瓷品和明瓷拍卖之最,也是中国文物艺术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所创的高价位纪录之一。
2002年,一个清朝雍正年间的祭红瓷碗,在索斯比拍卖会上竞拍出2100万港币的天价。2006年5月30日,一只明朝的“釉里红玉壶春瓶”在香港以7852万港元的高价拍卖出售,创下了明朝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
至今,明代釉里红瓷品在国际拍卖市场的高价位一直保持稳定状态,几乎每件瓷品都能以不低于百万港元的价位成交,而罕见存世的“祭红”更成为不可多得的宝物。“中国红瓷作为古代祭红的延续,可说是弥补了很多收藏家的遗憾。沿袭传统的陶瓷器型,现今的中国红瓷在器型上大概有盘、碗、杯、桶、茶具、瓶等。”目前市面上销售的中国红瓷,基本都以中低温烧制的生活用瓷为主,而高温烧制的精品红瓷只有在特定的公司才可以买到。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高温烧制的中国红瓷价位,较中低温烧制的红瓷而言,要高出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