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大红色都有一种莫名的亲切之感。而在这个瓷器历史悠久的国度,却曾经一直存在着一种遗憾:没有人能够烧制出品相绝对纯正的大红色瓷器。然而近日,当一抹鲜亮的红色跃然附身于一款来自醴陵的奥运瓷品——“奥运瓷·描金极品中国红”时,我们终于可以骄傲地向世界证明,红色原来可以如此明艳。
其实,连胡天霏自己也没想到,一个关于“陶瓷大红色釉”的研发任务,让自己一干就是20年。1983年,湖南省科委希望有人能够攻克一千多年来的难题——开发陶瓷大红色釉。如果你是一个细心观察生活的人,便不难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瓷器,红瓷是非常少见的。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便崇尚红色,但古时候艰难而宝贵的“祭红”烧制技艺,早已湮没在历史的迷雾之中。
为了让祭红“复活”,湖南省科学院化学分析测试所的副研究员胡天霏,带领着一班人马开始了漫长的探索。“大红颜料是不耐高温的,这是现代陶瓷界多年来无人能解的难题,也因此,红瓷成为陶瓷史上最难烧制的一种瓷器。我国古代的红釉瓷器,一般都是以氧化铜作为发色剂,在高温状态下烧成的,但毕竟不是正宗的红色。”
胡天霏告诉记者,现代唯一能够呈现标准大红色的,是一种名叫“硫硒化镉”的无机人工合成颜料。不过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不耐高温,在800摄氏度下就开始分解。而烧制瓷器的一个最基本条件,就是必须要经过1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锤炼,两者之间存在颠覆性的矛盾。
“陶瓷釉料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种是使它能够发色的色料,另一种就是形成表面玻璃质感的基础釉。”胡天霏对记者表示,传统的基础釉保护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硫硒化镉不耐高温的缺陷,因此当时他们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包裹色料技术”,即用硅酸锆晶体进行包裹。在这种晶体的保护下,硫硒化镉可以承受1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
然而,问题远远没有想象中简单。随着釉料表面形成玻璃相,硫硒化镉晶体会不可遏止地生长变形,只有极少数色料能够被继续包裹。“这成为烧制纯正中国红的最大瓶颈,按照当时的水平,国外最先进的包裹率也只能达到8%左右。”
不过胡天霏执著地相信,一定有一种物质可以减缓硫硒化镉的分解。面对元素周期表,大家采取科学排除法,最后将目标锁定在“第四周期元素”。经过反复试验,“钽金属”进入科学家的视野。“钽是一种比黄金还贵重的稀有金属,它氧化物的一种是五氧化二钽,是一种超耐高温的色料。”
有了适宜的色料,并不能立刻用于烧制。瓷器表面光泽润滑的质感对釉料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色料”加“釉料”,只有将二者完美结合,“中国红”才能变为现实。“为此我开始了大红釉料的工业试验。大红釉要求在还原气氛下烧成,也就是要把窑内的氧气减到最低程度。于是我们在釉料中加入一氧化碳,在烧制过程中生成惰性气体二氧化碳,从而保护大红釉料。”在反复的试验与改造中,研发小组一连改换了九种炉型,逐渐得以将窑炉的可控温差限制在正负5摄氏度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