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那公司就完蛋了。”
“那公司不完蛋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什么呢?”
“我也知道,公司里的规范是必须的,我也能够容忍这些。只是,我现在总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不知道自己天天在做什么,做的这些事与自己的期望有什么关系。更麻烦的是,我搞不清楚自己的期望是什么!”
已经非常清楚,小江就是角色转换没有到位,导致环境要求的角色与自己扮演的角色有出入。他显然还在用做学生时的角色来定位与设计自己的未来发展,而没有把自己纳入到公司的发展结构里定位自己的期望。自然,一方面,他感受到来自公司的压抑,另一方面,他在公司的背景下也看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应该是什么。
至此,应该有一些真正的挑战去推动他了。
“如果你离开公司,公司会不会立即就找一个和你一样的人?也就是说,你现在能不能被认为是公司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
他有些惊慌,开始有些不自然了。
其实,许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都认为自己有无限的创造力与聪明才智,可以为公司创造巨大的价值。实际上,根据“二八法则”,公司里的那些可以创造“巨大”价值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人。大部分的人,其实都必须把自己定位到一个特定但却也是必须的角色岗位上去。只有把这个角色岗位需要发挥的功能都能很好地发挥时,它才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
讨论到此,我再问小江:“你现在认为从学生角色到员工角色的转换,到底需要转换些什么内容呢?”
“我想,最主要是思考问题不能仅从自身,而应该从公司的角度或者至少是部门的角度去考虑。也许,我需要搞清楚,我的所谓‘聪明才智’中的哪些在公司的背景下还是‘聪明才智’。”
的确如小江一样,许多大学生初入公司都认为有屈才之嫌。但是却只是在用非常不合时宜的背景去考量自己的“聪明才智”。结果,一方面自己工作得非常痛苦,而另一方面公司也非常痛苦地发现辛辛苦苦招来的人才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有时还起到一些反作用。
因此,入职适应问题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必修课,需要经历一个探索与自我转变过程。那么,有些什么方法能使大学毕业生避免或缩短这样的“痛苦”探索期呢?
首先,就是从思想上认识到角色内涵的变化,分析应该在哪个背景下思考问题。但是,光有这些想法还不够,需要从行动上获得信息,比如了解公司的定位,它对你的期望,自己的存在与公司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自己如何在这样的关系中发挥自己的才学等等。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公司为什么要让我存在?”这样就能够非常实在地把自己与公司之间的关系理清,从而对自己的角色有清晰的把握。
另外,入职以后还需要调整你的期望值问题。职业发展的“妥协理论”说,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步步使理想向现实妥协的过程。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在面对问题与困难的时候,才能够比较有韧性,才能够从“自由主义渴望”转变为公司价值创造的“自由发挥”。
小江若有所思地离开了。虽然他已经清楚自己的角色,但是能否适应好这个角色,还需要真心地付出,同时也需要他的价值与公司的价值统一。当然,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