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资力量
作为一种资源型产业,陶瓷对瓷土资源具有巨大的需求。张锦华认为,潮州陶瓷30年来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是潮州拥有得天独厚的瓷土资源。
解放之后,潮州的陶瓷并没有随着工业设施的内迁而彻底衰败。原广东陶瓷学校吴校长曾经担任潮州陶瓷公司的总经理,他回忆,潮州陶瓷公司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下辖28个陶瓷厂。在上世纪80年代,潮州的陶瓷产能主要集中在陶瓷公司手里,所产的产品大多通过汕头特区的外贸公司出口海外。
1994年,陶瓷公司进行改制,几乎形同关闭。而其下属工厂的管理骨干和技术人员纷纷下海自行创办工厂。这为潮州陶瓷在今天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在潮州,1994年已经被公认为陶瓷产业井喷式发展的重要拐点。
时至今日,民营资本成为潮州陶瓷的骨干力量。根据潮州市经贸局局长魏清潮的介绍,陶瓷产业贡献了整个潮州市工业总产值的三成,其中民营经济在陶瓷业内的份额超过了95%。
潮州的陶瓷在1990年代中期起步后,也曾面临混乱无序的局面。张锦华介绍,很多企业都是农民企业家创办的,当时大家甚至不知道有“商标”这回事,贴什么牌子好卖就贴那个牌子。
当时广东陶瓷产业的重镇是佛山。潮州陶瓷的假冒伪劣行为促使佛山的企业在广东省内频频叫屈,最后导致地方政府伸出重手,打击假货。
意想不到的结果是,政府的打击和引导,最终促使潮州的陶瓷脱胎换骨,走上了创建自主品牌之路。
“在上世纪90年代,整个潮州地区才拥有一个卫生洁具的商标,如今潮州地区拥有数千个卫生洁具的商标。”张锦华说。
潮州市经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整个潮州地区拥有国家级的名牌名标22个,省级的名牌名标209个,在广东全省排名第五。
产业突破
张锦华最近带领潮州陶瓷行业协会的成员前往河南长葛考察。回来后,张锦华陷入深深的焦虑。
“潮州的陶瓷忧患很大。”张锦华的依据是,在潮州,工业用地每亩40万元,长葛则是10万元;长葛的劳动力更便宜,而且得益于西气东输工程,占据陶瓷产业40%的油气资源的成本也比潮州低;另外,在国际市场越来越严峻的现实面前,陶瓷产业的内需市场必然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而长葛比潮州显然更加接近内需市场。
河南长葛目前已经是全国卫生陶瓷总量的第二大生产基地,但他们的目光显然更为长远。在由潮州陶瓷协会主办的《中国瓷都报》3月15日的报纸上,赫然看到河南长葛面向潮州企业的招商广告。
除了河南长葛,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山东淄博等地都是国内陶瓷的主要生产基地。
潮州陶瓷行业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潮州的陶瓷产业目前面临几大挑战。
首先是国家外贸政策的调整。出口退税率已经下调为5%,人民币持续升值,严重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致使陶瓷出口总额出现下滑态势。
其次,液化石油气价格一路攀升,包括瓷土、电价、运费、人力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均处在上升通道,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大为增加。
此外,地价扬,《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以及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加,都是导致潮州陶瓷产业面临挑战的原因。
张锦华认为,潮州的陶瓷要想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继续发展壮大,唯一的路径就是进行产业的整合。
目前,潮州注册的陶瓷企业超过4000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数量也无法确切统计。但是始终没有出现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大型陶瓷企业。
“江浙地区,民营企业的整合就做得很好。”张锦华反思,潮州的陶瓷没有霸主企业。这可能和当地的文化有关,大家都喜欢自己当老板,都是从小农经济、个体户形式起步,不愿意被他人整合。“这也是潮州人最痛的一点。”
潮州人办实业的保守还体现在企业的经营上。魏清潮介绍说,迄今为止,潮州的陶瓷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在债权融资方面,大部分的陶瓷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常年保持在20%以下,“大家不喜欢负债经营”。
潮州市目前已经出台规定,鼓励企业进行资本运营,扶持企业上市。下一阶段,如果有企业上市,市里将给予200万元的财政奖励。目前正在酝酿的就包括不少陶瓷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