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东莞、粤北篇等几组报道,我们深切感触到了隐藏在这场产业大转移背后的各方力量的焦灼。而对于珠三角的传统轻工业制造业的转移方向上,外界更是关注。重量级学者建议,珠三角的传统轻工业制造业应向以潮汕沿海地区为主的粤东地区转移,该地区拥有完善的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其中汕头有大海港,潮汕机场正在建设之中,亦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同时已形成了一定的轻工业基础。
陶瓷的胚体覆盖着泥土的颜色,排列得整整齐齐,从燃烧的窑炉的一端进入,再从另一端出来,于是就变成一个个散发着光芒的小咖啡杯。两个月后,这些杯子将出现在意大利的米兰,当地的民众用他们装满热腾腾的拿铁咖啡。
杯子不是潮州兴业陶瓷有限公司的唯一产品,它的客户还包括贵州茅台(600519行情,股吧)和四川郎酒。圆柱形的茅台酒瓶和葫芦形的郎酒酒瓶堆积在兴业的厂房里。
兴业是潮州注册的4000多家陶瓷厂中的一家。在潮州,这些注册的厂商,再加上难以计数的家庭作坊,构成了全球陶瓷产业最茁壮的集群力量。
除了陶瓷,还有服装、食品加工、包装材料等产业,都在继续为潮州人积累可观的财富。
中小型民营企业是坚实地支撑起这些产业的骨干力量。即使在GDP赶超的冲动下,很多人相信由政府投资主导的大型重化项目是潮汕地区摆脱经济相对弱势的最可靠的途径。
但还是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民营经济和草根经济才是潮汕地区的优势所在,藏富于民一直是潮汕地区的传统。”在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看来,大力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做大做强潮汕地区特色鲜明的各个专业镇,才是粤东地区突破的正确方向。
一年产值200亿
在广交会举行期间,记者几乎难以找到一个驻守当地的企业主。“所有人都去了广州,那是潮州陶瓷产业每年最重大的盛事。”潮州市陶瓷行业协会一位工作人员说。
但是直到1996年,潮州的陶瓷企业依然无法进入广交会展馆。无奈之下,来自潮州枫溪的陶瓷企业就自发地在广交会展馆附近的友谊街摆起地摊。
如此惨淡的光景在潮州籍的时任广东省省长卢瑞华的努力下终于改变,当年广交会展馆为潮州陶瓷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很多企业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广交会馆。
就在同一时间,潮州的陶瓷产业开始了产能上的急速扩张。潮州市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张锦华手上掌握的数据完整地展现了潮州陶瓷的势力范围——潮州陶瓷的总产值现在超过了200亿元,占潮州整个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卫生陶瓷的产量占全国的60%,每年的产量达到6000万件;潮州陶瓷整体出口量占了全国的一半以上。
2004年,中国轻工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将“中国瓷都”的称号颁给了潮州。这引起了陶瓷工业传统名镇——景德镇——的不满,甚至有人提起诉讼,状告中国轻工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侵犯景德镇的名誉权。
时隔数年,潮州已经坦然接受“瓷都”的荣誉,潮州市政府也将“瓷都”作为潮州的一张名片进行推广。在张锦华看来,“瓷都的称号给谁其实无所谓”,关键是市场能够带来多大的经济利益。“潮州一年的产值200多亿元,景德镇一年才十几亿元。”
与面向内需市场的景德镇相比,潮州瓷器从历史上就体现出强烈的外向型经济的特征。
依靠海外市场的带动,至今仍是潮州陶瓷产业最显著的特征。潮州陶瓷协会顾问黄振豪说,改革开放之后潮州的陶瓷在出口的带动下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高峰。处于东南沿海的潮州拥有地理上的便利,第一,毗邻港澳,具有获取海外市场信息的便利;第二,潮州人在海外分布广泛,结成了强大的海外销售网络。
张锦华说得更直接:“潮州的陶瓷种类全世界最齐全,我们的产量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州人,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州的陶瓷。”